阿里巴巴Qwen3強勢登場,中美AI競賽白熱化
今個星期,全球人工智能(AI)格局出現重大轉變。阿里巴巴最新推出的Qwen3系列AI模型,正式向矽谷一向主導的技術優勢發起挑戰。根據多項基準測試,Qwen3表現據稱超越OpenAI的o1及DeepSeek的R1,標誌著中國科技巨頭在AI領域的能力已經急速追趕,美國公司再無「遙不可及」的領先優勢。
這一系列第三代模型,規模涵蓋由6億至2,350億參數,成為中國AI技術突飛猛進的有力證據。特別值得留意的是,這次發布正值百度剛剛推出兩款先進模型、業界又盛傳DeepSeek即將發表R2之際。中國科技巨頭的連環動作,顯示出一個協調一致、蓄勢待發的新創新浪潮,意圖吸引全球目光。
Qwen3技術突破:小型模型大爆發
阿里雲Qwen團隊表示,最強版本Qwen3-235B不僅能與中西方對手匹敵,甚至在指令理解、程式編寫、數學推理及複雜問題解決等關鍵領域超越對手。
技術細節方面,Qwen3訓練規模達36萬億tokens,是上一代的三倍,語言涵蓋高達119種語言及方言。Qwen團隊強調,這次不只是「堆大」模型,而是重點提升預訓練方法及強化學習技術,目標直指通用人工智能(AGI)甚至超級人工智能(ASI)。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Qwen3系列之中的小型模型(如6億參數版)已可達到過往只有大型模型才能做到的表現。有專家更認為,這些小型模型有望直接在智能手機等邊緣設備運行,無需依賴雲端,大大推動AI普及。
開放策略:中國AI與西方封閉模式分庭抗禮
與愈來愈多走向封閉、專利化的西方AI公司不同,阿里巴巴選擇將Qwen3以開源方式釋出,這一舉動在戰略層面意義重大。
目前,Qwen3模型已可在GitHub、Hugging Face及阿里自家ModelScope平台下載,並已整合到阿里的網絡聊天機械人服務。根據阿里巴巴數據,Qwen生態圈現時已支援超過10萬個衍生模型,規模超越Meta的Llama社群,成為全球最大開源AI生態。
美國艾倫人工智能研究所(Allen Institute for AI)的Nathan Lambert指出,這種做法實際上是中國企業對美國AI生態施加「軟實力」的有效方式,有助中國AI打入美國市場。當西方公司愈發限制最先進模型的使用權,開放且性能相若的中國模型反而更易獲得全球採用。
「思考」AI誕生:雙模式推理成新標準
Qwen3另一大創新是雙模式推理架構。所有八款模型均具備「混合推理」功能,用戶可按需要切換至「思考模式」處理複雜科學或數學問題,或選用「非思考模式」快速回應日常查詢。
這種設計與OpenAI近期的「o」系列強調深度推理能力不謀而合,但阿里巴巴進一步將此功能下放至全系列模型,令即使是最小型號都可享有高級推理能力,令先進AI不再只屬於資源豐富的大企業。
矽谷迅速還擊:馬斯克即日反制
美國科技界的反應極其迅速。阿里巴巴宣布Qwen3數小時後,Tesla及SpaceX CEO馬斯克就在X平台宣布,他旗下AI初創xAI會即時推出Grok 3.5早期測試版,供高級訂閱用戶試用。
馬斯克明確針對Qwen3的技術聲稱,指Grok 3.5是「首個能準確回答火箭引擎或電化學等專業技術問題的AI」。這場你來我往的攻防,意味著AI競賽已進入極度激烈、即時反應的新階段。
回顧:DeepSeek帶來的AI覺醒
要理解Qwen3的意義,必須追溯至2025年1月,DeepSeek R1模型的發布徹底改變了業界觀感。該模型以遠低於美國對手的資源,卻在多個關鍵領域表現持平甚至更好,成為西方AI實驗室的「當頭棒喝」。
史丹福大學本月報告證實,中國不僅迎頭趕上,甚至大幅縮窄了原本被認為無法逾越的技術差距。近季內,阿里巴巴、百度、字節跳動、騰訊等中國科技巨頭紛紛推出或升級基礎模型,功能直逼Google Gemini 2.5 Pro、OpenAI o3、o4及Meta Llama 4等國際頂級AI。
資源投入媲美國家級工程
阿里巴巴這次並非單純的技術實驗,而是以龐大資源作後盾。今年初,阿里巴巴宣布三年內投資超過520億美元於AI基建,這規模足以媲美不少國家的國家級項目。加上積極搶人才,阿里巴巴近半實習崗位都分配給AI崗位。
Qwen3僅距離上一代Qwen2.5-Max發布三個月,這種壓縮式開發節奏,反映出阿里巴巴力爭AI領先地位的決心。
競爭之外:中美AI生態的微妙共生
中美AI生態之間,雖然在其他科技領域競爭激烈,但開源模型如Qwen3卻意外地成為知識交流、共同進步的橋樑。
正如Nathan Lambert所言:「我們都能從他們的技術中受益。」這場競賽愈來愈像一場高速、複雜的科技對話,競爭推動創新,開源則促進成果廣泛流通。
隨著DeepSeek R2傳聞將至,美國公司亦加緊開發新一代AI,這場比賽無跡象會放緩。對全球企業及開發者而言,只要技術交流渠道保持開放,未來AI工具將更強大、更普及,無論出自哪個國家。
編輯評論:中美AI競賽,開放與封閉的角力
阿里巴巴Qwen3的橫空出世,已不僅是單純的技術突破,更是中國科技企業集體向全球AI話語權發起的衝擊。這場競賽的本質,已經不再是單一公司之間的較量,而是兩種生態、兩種哲學的直接對撞——一邊是愈趨封閉、商業化的美國模式,一邊是以開源、開放為旗幟的中國新路線。
阿里巴巴等中國企業的開源策略,既是技術自信的展現,也是搶佔全球市場、塑造國際規則的軟實力。這種做法不但可吸引全球開發者參與,還有助於彌補中國在全球AI標準制定上的弱勢。反觀美國科技巨頭,因應地緣政治、商業壟斷等多重壓力,選擇收緊模型開放,未來或會逐步失去全球開發生態的主導權。
不過,這場競賽未必是零和遊戲。正如文中所說,開源帶來的知識流動,反而可能促成中美AI生態的互補與共生。對香港及亞洲地區的科技企業而言,這正是一個千載難逢的窗口——既可利用中國AI的開放紅利,又能接觸美國前沿技術,靈活吸納兩地優勢。
未來,誰能主導AI生態,關鍵或不在於單一技術領先多少,而在於誰能建立更有活力、更開放、更能激發全球創新的平台。Qwen3的出現,無疑令這場全球AI大賽更添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