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議員推新法規追蹤NVIDIA AI晶片 違規流入中國或被「磚機」封鎖
美國一名國會議員正計劃提出新法案,要求對AI晶片進行售後位置驗證,徹底解決NVIDIA高階AI晶片走私流入中國的問題。
AI晶片走私禁不住 美國議員出招追蹤晶片流向
雖然美國近年不斷加強對中國的高階GPU及AI晶片出口限制,但據悉大量NVIDIA晶片依然流入中國市場。NVIDIA方面一直強調,產品售出後公司無法追蹤其最終去向。
不過,來自伊利諾州、曾任粒子物理學家的民主黨眾議員Bill Foster認為,追蹤晶片技術並不困難,而且NVIDIA現有晶片其實已內置不少相關功能。據路透社引述多位獨立技術專家指,這種追蹤方案技術上完全可行。
Foster本人過去亦曾設計過多款運算晶片,他計劃於未來數星期內,提出新法案,要求美國監管機構針對兩大範疇訂立規則:一是追蹤AI晶片,確保其只在獲授權地點(即出口許可證指定地點)運作;二是如果晶片未經正規授權,必須阻止其開機運行。
晶片定位驗證與「磚機」機制
Foster向路透社表示,現時已有可信報告(部分未公開)指中國正大規模走私AI晶片。他直言:「這不是遙遠未來的假設問題,而是現時進行式。遲早我們會發現,中國共產黨或其軍方正利用大量AI晶片組陣設計武器,甚至開發類似核技術級別的通用人工智能(AGI)。」
新法案建議,AI晶片需通過與安全伺服器通訊,利用訊號傳達所需時間,精確驗證晶片實際位置。如果晶片不在獲授權地點,則可啟動「磚機」機制,即阻止晶片開機或運作,完全杜絕未經授權的應用。
Foster補充:「我們已獲得足夠技術意見,可以與晶片及模組供應商深入討論:實際上要如何落實這套方案?」
編輯評論:科技出口戰進入「晶片監控時代」,全球產業鏈或將再洗牌
這項法案的提出,標誌著美國對AI晶片出口管制進入全新階段——由傳統「紙上」規範,轉向「技術實體」監控。過去,出口禁令多靠行政審批與貿易追蹤,但在全球供應鏈複雜、走私路徑多元的現實下,效果始終有限。如今,直接在晶片層面加入硬件驗證與遠程鎖機功能,無疑將大大提升管控實效。
然而,這種「晶片定位+遠程鎖機」的做法,亦引發一連串新問題。首先,晶片製造商如NVIDIA,未來是否會被迫配合美國政府加入更多監控模組?這會否影響其全球客戶對產品信任?其次,一旦技術落地,全球其他國家或地區的AI硬件產業鏈,會否因此加速「去美國化」或自立自強,尋求國產替代?
更值得深思的是,當硬件層面能夠被遠程「磚機」時,這種技術權力會否被濫用?未來若有地緣政治衝突,某地區的大型AI運算中心,是否可能突然因美國一紙命令而全面癱瘓?這種「科技武器化」的趨勢,對全球數據安全、商業競爭及國際信任機制都構成極大挑戰。
最後,這一新法案背後,其實亦反映出美國對中國AI科技發展的深層憂慮——不單是商業層面,更是國家安全與軍事科技競賽。當AI成為新一代「核武」,晶片的每一粒流向都變得舉足輕重。未來,全球科技產業鏈恐怕要在「自由流通」與「嚴格監控」之間,走上一條愈來愈窄的鋼線。
(編輯觀點,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