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彩AI預測賽後檢討!邊個模型預測最叻? 每次攪珠當晚10:30更新免費睇!

Nvidia禁令下的中國晶片自立之路

中國應對Nvidia出口限制及半導體自主之路

中美半導體競爭圖像

引言

近年美中科技戰升溫,對全球半導體產業帶來深遠衝擊。Nvidia(輝達)最新的出口限制,促使中國加快半導體自主的步伐。這場科技競賽,標誌著全球兩大經濟體在創新及生產上的新關鍵時刻,對世界各地的創新和生產格局帶來長遠影響。

美國出口限制及其對Nvidia的影響

2025年4月9日,美國政府通知Nvidia,出口H20 AI晶片到中國需申請許可,實際上限制了中國獲取Nvidia最先進AI處理器的合法渠道。這舉動屬華府更廣泛限制中國獲取先進AI技術的政策之一,理由是國安考慮,擔心這些晶片最終會被用於中國軍事用途。

Nvidia的H20晶片原本已是為配合2022年及2023年美國出口管制而設計,但即使作出讓步,特朗普政府依然延續拜登時期的嚴格政策。結果,Nvidia宣布將於2026財政年度首季錄得55億美元的減值,消息公佈後股價在延長交易時段下跌6%。

Nvidia行政總裁黃仁勳公開呼籲美國政府重新考慮這些限制,認為現行政策阻礙美國企業把握全球市場機會。他強調:「我們需要加快美國AI技術在全球的擴散,政府的政策和鼓勵應該支持這一點。」他還警告:「中國並不落後,他們就在我們身後,非常接近。」突顯競爭的激烈程度。

中國「本土優先」半導體戰略

面對這些限制,中國加大力度推動半導體自主,採取「本土優先」策略。中國政府積極鼓勵本地科技公司優先採用國產AI晶片,而非Nvidia或AMD等外國方案。雖然未有明文禁止Nvidia專為中國市場設計的H20 GPU,但中國企業已收到非正式指引,傾向選用如華為等國產方案。

這一轉變反映中國減少對外國技術依賴的宏觀戰略,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及高性能運算等關鍵領域。同期,全球AI晶片市場急速增長。台積電(TSMC)行政總裁預測AI晶片行業增速將遠超整體半導體產業,突顯這類元件對未來科技發展的戰略重要性。

國產晶片商迎難而上

華為加速晶片研發

華為成為中國研發Nvidia晶片替代品的領頭羊。據報道,華為計劃最快於2025年5月,向中國客戶大量出貨先進的910C AI晶片,同時開發更強大的Ascend 910D,預期性能將超越Nvidia的H100。

910C被形容為架構上的突破,通過把兩枚910B處理器結合,性能和內存容量翻倍,並針對不同AI數據類型作出優化。這對於急需國產替代品的中國AI企業而言,正值關鍵時刻。有科技顧問公司Albright Stonebridge Group合夥人指出,美國商務部對Nvidia H20的出口限制,意味華為的Ascend 910C將成為中國AI模型訓練及推理的首選硬件。

中國其他新興半導體企業

除了華為,還有多家中國企業在半導體領域取得突破:

Biren Technology
2019年由Nvidia、阿里巴巴及意法半導體前員工創立,開發了BR100及BR104兩款通用圖形處理器(GPGPU),針對AI及高性能運算應用。

摩爾線程(Moore Threads)
開發出MUSA,本土版CUDA程式開發環境,提供編譯器、運行庫、除錯器及分析器,並有Musify工具將CUDA代碼轉換至MUSA環境。

Iluvatar CoreX
專注設計高端雲端運算晶片及基礎設施軟件,研發中心遍佈南京、上海、北京及矽谷。

核心半導體技術的突破

中國半導體自主化不僅止於設計,還包括關鍵製造技術。

光刻技術進步
中國企業已能生產65nm及110nm分辨率的光刻機,雖然仍落後於ASML及Nikon等國際巨頭(其最基本DUV機器分辨率低於38nm,疊層精度僅1.3nm),但上海微電子(SMEE)量產的SSX600光刻機已達90nm製程,新一代DUV機器進一步提升了本地能力。

先進封裝及Chiplet技術
中國在封裝、測試及組裝(ATP)領域具備強大實力,截至2021年,全球484間ATP工廠中,中國佔27%;到2023年8月,中國ATP企業佔據38%市場份額,並包攬五大龍頭。中國大力支持Chiplet產業,認為即使無法獲得或製造先進晶片,也可通過組合多顆較落後的Chiplet達到接近高端晶片的運算力,某程度上可繞過部分出口管制。

出口限制對中國創新及AI發展的影響

出口限制加速了中國科技發展,特別是人工智能領域。據《環球時報》報道,2025年中國科技領域動能強勁,DeepSeek在AI大語言模型領域取得突破。據悉,H20晶片助力DeepSeek以遠低於美國同類產品的成本,訓練出類似ChatGPT的推理AI模型R1,震撼業界並引發中國AI革命。

中國運算力預計在2025年急速增長。IDC報告指,中國智能運算力規模今年將達1,037.3 EFLOPS,較2024年增長43%。2025年美國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CES)上,中國新AI產品成為全球科技盛會的焦點。

美國半導體政策及經濟影響

CHIPS法案及本土製造
美國為應對半導體供應鏈風險,於2022年通過《CHIPS與科學法案》,投放約2,800億美元(包括直接補貼及稅務優惠)到科技產業,當中超過700億專注於半導體。法案頒布後,私人企業宣布額外近4,000億美元投資於半導體及電子產業。商務部已向全國17間企業批出逾320億美元補貼及近290億美元貸款。

出口限制的經濟影響
雖然CHIPS法案旨在強化本土半導體產業,但出口限制卻為Nvidia等美國企業帶來重大挑戰。基建資本顧問公司行政總裁Jay Hatfield指出:「Nvidia專為符合美國出口規定設計H20,結果政策一變,損失50億美元。」世界貿易組織亦稱,今年全球貿易展望因新關稅及政策不明朗而「急劇惡化」。

比較進展與未來展望

半導體格局正快速演變,美中兩國都在相關技術上大舉投資。美國在最先進晶片上仍具優勢,但中國專注自主的努力已見成效。據2021年KeSkt CNC全球調查,包括美國、歐盟及英國受訪者都認為,未來50年中國的科技創新將遠超美國及歐盟。這種觀感,加上中國在開發國產替代美國技術上的進展,顯示兩國技術差距正逐步收窄。

結語

Nvidia AI晶片出口限制,無疑加快了中國半導體自主化,推動本地創新及投資。雖然短期內為依賴外國先進晶片的中國AI企業帶來困難,卻同時催生出更強大、更具韌性的本地科技生態圈。對美國而言,如何在國安與科技領導地位之間取得平衡,成為一大考驗。CHIPS法案是對本土半導體產業的重大投資,但出口管制政策反覆,或損害美國企業的全球競爭力。

隨著雙方持續重金投入半導體及AI技術,全球科技格局勢必愈加分化,形成各自獨立的供應鏈及創新生態。這種技術脫鉤的長遠影響,將深刻塑造中美關係及全球科技發展的未來數十年。

中美科技競爭圖像

編輯評論:技術脫鉤的雙刃劍與中國科技自主的現實挑戰

這篇文章清楚描繪了中美科技戰的最新一輪博弈,反映出兩國「你追我趕」的格局。但值得深思的是,所謂的「技術脫鉤」其實是一把雙刃劍。短期內,美國的出口限制確實能拖慢中國在高端AI硬件上的進展,但同時亦刺激了中國自主研發的決心和資源投入。這種外部壓力反而成為中國科技產業的「催化劑」,加速本土生態的成熟。

但從長遠來看,這種「本土化」是否真的能完全取代國際合作?中國在晶片設計、封裝、AI應用等層面迅速追趕,但光刻機等底層核心技術依然有明顯差距。美國企業如Nvidia亦因政策損失巨額收益,全球產業鏈的不確定性加劇,對所有參與者都是一場風險博弈。

值得注意的是,AI晶片與軟件的發展是「硬件+生態」的競賽。中國雖然能以組裝Chiplet等方式突破部分技術封鎖,但開發出全球領先的軟硬件一體化生態,仍需時間和市場驗證。未來全球科技格局,極可能出現兩套平行供應鏈與標準,這對全球創新、成本、甚至網絡安全都將產生深遠影響。

最後,香港作為國際科技與金融樞紐,如何在中美科技分化下尋找自身定位?這不僅是產業政策的抉擇,更是未來發展的關鍵挑戰。中美科技戰的「新冷戰」時代,誰能在自主與開放之間取得平衡,誰就能在未來科技浪潮中佔據主導地位。

Chat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