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ouTube Premium 家庭 Plan成員一位 只需
HK$148/年!
不用提供密碼、不用VPN、無需轉區
直接升級你的香港帳號 ➜ 即享 YouTube + YouTube Music 無廣告播放
數據中心帶動Nvidia收入創新高 中國出口限制未能阻擋AI芯片熱潮
Nvidia(輝達)2026財政年度首季度業績再創歷史新高,收入按年大升69%,達到441億美元。這份亮麗成績單背後,主要推手正是數據中心業務,其銷售額較去年同期激增73%。然而,這季度亦並非毫無阻滯,Nvidia因應美國對中國出口H20芯片的限制,需為相關產品計提45億美元的損失。
數據中心成績耀眼 AI芯片需求急升
Nvidia的數據中心部門今季收入高達391億美元,佔公司總收入88%。AI芯片需求持續飆升,特別是來自大型雲端供應商及AI超級運算領域。微軟已部署數以萬計Nvidia Blackwell GPU,並計劃與OpenAI合作,將部署量增至數十萬。Nvidia的AI基建產品,包括突破性的Blackwell NVL72 AI超級電腦,亦錄得爆炸性增長。行政總裁黃仁勳於業績會議上表示:「AI推理生成的token數量一年內暴增十倍。」
黃仁勳強調,隨着AI代理人愈趨普及,AI運算需求將持續加速增長,Nvidia正處於這場技術轉型的核心。他補充:「全球各國已將AI視為基礎設施,就如同電力與互聯網一樣。」
中國出口限制重擊H20 損失高達80億美元
即使AI芯片需求強勁,Nvidia本季仍受美國政策影響。2025年4月9日,美國政府通知Nvidia,出口H20產品到中國須申領特別許可。這突如其來的政策轉變,令Nvidia首季需就庫存及採購承諾計提45億美元損失,並未能交付額外25億美元H20相關訂單。
黃仁勳坦言,中國500億美元AI芯片市場對美國企業已基本關閉。H20處理器原本獲准出口中國,曾為數據中心業務的主要增長動力,現已因禁令而終止了Nvidia在中國的Hopper數據中心業務。
業績依然強勁 各業務多點開花
儘管遭遇挫折,Nvidia首季純利仍按年增長26%,達到188億美元(每股0.76美元),調整後每股盈利0.96美元,超越市場預期。消息公布後,Nvidia股價在美股盤後一度大升6%,報142.22美元。
公司GAAP毛利率為60.5%,非GAAP毛利率則為61.0%;若撇除45億美元損失,非GAAP毛利率更高達71.3%。
遊戲業務收入亦按年升42%,至38億美元。Nvidia現為任天堂Switch 2提供AI加持的DLSS技術,支援最高4K畫質。過往專注遊戲的顯示技術,如今已廣泛應用到AI領域,突顯Nvidia芯片的多元化。
汽車與機械人業務收入大升72%,至5.67億美元,受自動駕駛芯片及機械人軟件需求帶動。Nvidia更推出全球首個開放式人形機械人基礎模型Isaac GR00T N1,並計劃加大機械人研發投入。
專業視覺化部門(主要為3D設計及AI設計工作站供應芯片)收入亦升19%,至5.09億美元。
前景展望及全球擴張
展望未來,Nvidia預計2026財年第二季收入約為450億美元(浮動2%),但因H20出口限制,預計損失銷售額高達80億美元。即使失去中國市場,Nvidia對AI基建及全球需求前景仍然樂觀。
毛利率預計維持在71.8%至72.0%之間,隨着AI業務擴展,全年有望達中至高七成水平。
Nvidia亦積極拓展全球版圖,計劃於美國、沙烏地阿拉伯興建AI工廠,並於阿布扎比推出Stargate UAE AI基建集群。公司同時擴大與Oracle、Google、Microsoft等科技巨頭合作,Blackwell雲端實例已登陸AWS、Google Cloud、Microsoft Azure及Oracle Cloud。
雖然出口限制為Nvidia帶來挑戰,但公司依然穩居AI革命浪潮前沿。隨着各國將AI視為基礎設施,Nvidia在AI運算領域的領導地位及全球佈局,預計將持續推動公司未來增長。
目前,Nvidia專注於推出創新產品及擴展合作夥伴關係,以滿足全球對AI芯片及基建的龐大需求,並全力部署未來AI技術的全球化發展。
編輯評論:Nvidia在AI時代的「去中國化」與全球科技權力重塑
今次Nvidia的業績,為全球科技產業帶來幾個值得深思的啟示。首先,AI已經成為新一代基礎設施的核心,這不僅是技術革命,更是國際競爭的新戰場。Nvidia的數據中心業務爆炸式增長,象徵着雲端運算與AI算力的需求已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硬通貨」。香港與亞洲地區若要在新一輪科技競爭中立足,必須思考如何建立本地AI基建、人才及產業生態鏈。
其次,中美科技戰的現實衝擊已從抽象概念變成企業財報上的真實損失。Nvidia因H20出口受限,單季損失高達80億美元,這不僅是單一企業的挑戰,更是全球供應鏈與技術流動的縮影。中國被排除於尖端AI芯片市場之外,或會加速本土替代及技術自立,長遠或改變全球AI產業格局。
再者,Nvidia的多元化業務策略值得本地科企借鏡。由遊戲、汽車、機械人到專業設計,各條業務線均受AI推動而迅速增長。這種「AI賦能」的跨界融合,提示企業不能僅靠單一市場或產品,必須靈活轉型,才能應對政策風險與市場變化。
最後,Nvidia正積極全球佈局,AI工廠及基建遍佈美國、中東,與各大雲端服務商深度合作。這種「去中國化」的全球化策略,或成為未來科技企業應對地緣政治風險的新常態。對於香港等開放型經濟體,如何在全球AI產業鏈中找到定位、平衡東西方技術流動,將是未來數年的重大課題。
總括而言,Nvidia的故事,不僅是AI技術的勝利,更是全球科技秩序重塑中的一面鏡子。AI芯片之爭,最終將決定未來產業、經濟甚至國際政治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