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ouTube Premium 家庭 Plan成員一位 只需
HK$148/年!
不用提供密碼、不用VPN、無需轉區
直接升級你的香港帳號 ➜ 即享 YouTube + YouTube Music 無廣告播放
Nvidia否認將GPU設計轉讓中國,強調現有研發中心
Nvidia近日公開否認有將圖像處理器(GPU)設計轉讓予中國以迎合美國出口管制的傳聞。早前《金融時報》報道,指這間人工智能晶片龍頭計劃在上海設立新的研發中心,專責相關事宜。Nvidia發言人向CNBC澄清:「我們並無將任何GPU設計送往中國作出口管制合規用途的修改。」
《金融時報》指新設的上海中心,將協助Nvidia應對複雜的美國限制,同時照顧中國市場需要。不過,Nvidia行政總裁黃仁勳則強調,公司「本來已經在上海有一個研發中心」,並指出現時在浦東有2,000名員工,且在中國經營已達30年。這一情況突顯Nvidia正面對在遵守美國國安驅動的出口管制與中國龐大商業利益之間的壓力。黃仁勳更視中國為AI領域的重要增長市場。
即使根據《金融時報》的說法,Nvidia晶片的核心設計與生產仍會留在中國以外。這一切發展都發生在Nvidia正面對華為等中國企業競爭,以及美國對其先進AI晶片對華銷售加強限制的背景下。
龍爭虎鬥:Nvidia中國策略與美國壓力
據《金融時報》報道,該上海研發中心的目標是研究中國客戶需要及美國合規的技術要求,同時吸納本地人才。這與黃仁勳4月17日訪京時的動向不謀而合。他當時在新一輪美國限制影響Nvidia H20晶片後數日,與中國官員見面。H20已經是為中國市場特別修改過的產品。黃仁勳當時強調:「中國對Nvidia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市場」,並希望「繼續合作」。據報道,他還與DeepSeek創辦人討論過「針對中國客戶的新晶片設計」。
與此同時,美國政府亦不斷調整立場。特朗普政府最近撤銷了一條拜登時期的規定,原本該規定會進一步限制AI晶片出口。美國商務部認為,撤銷該規則是因為它「會抑制美國創新,並為企業帶來繁重的新監管要求」。不過,美國同時亦警告全球任何地方使用華為Ascend AI晶片,都會違反美國出口管制。這種複雜的監管環境,令如Nvidia這類公司處於兩難。
出口管制與市場競爭的影響
美國自2022年起,因擔心軍事用途,不斷加強對高階晶片出口中國的限制。今年4月15日,美國商務部要求Nvidia H20和AMD MI308晶片出口需新發牌。Nvidia因此需為H20存貨計提高達55億美元的損失。這些措施是繼早前禁止更高階GPU出口中國之後的進一步收緊。
這些限制為本地競爭對手創造了新機會。華為據報正大幅提升Ascend 910C AI處理器的供貨量。Albright Stonebridge Group的Paul Triolo向路透社指出,美國的限制「意味著華為Ascend 910C GPU將成為中國AI模型開發者和推理部署的首選硬件」。
華為最近還推出了Ascend 920晶片。這種競爭壓力成為Nvidia中國策略的重要考慮。阿里巴巴、騰訊等中國科技巨頭,據報對Nvidia現時較低階的L20產品興趣不大。一位中國科技企業高管形容現狀尷尬:「我們要麼選擇效能較差但能用Nvidia Cuda軟件的晶片,運營成本較低;要麼索性轉用中國晶片,忍受系統切換的陣痛。」
Nvidia公開反擊與大局觀
面對種種挑戰,Nvidia公開反對過度嚴苛的管制。在與AI開發商Anthropic的爭論中,Nvidia認為這類規則會阻礙美國創新。Anthropic則反駁:「透過出口管制維持美國運算優勢,對國安和經濟繁榮至關重要。」
Nvidia發言人更語帶諷刺地表示:「美國企業應專注於創新,迎難而上,而不是編造故事,說什麼大型敏感電子產品會被藏在『孕肚』或『龍蝦箱』走私。」
美國國會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亦已對Nvidia在亞洲的銷售展開調查,關注是否違反出口規則。黃仁勳接受CNBC訪問時談到這種複雜局面,他說:「我們只能保持靈活。」並重申:「無論政府政策如何,無論什麼符合國家利益,我們都會支持。」
這一切都反映出,全球半導體產業已深受地緣政治張力影響,企業要在變幻莫測的規則下,靈活制訂生存策略。
編輯評論:科技巨頭的地緣政治「走鋼線」
這宗新聞背後,實際上是當今全球科技產業一場「看不見的戰爭」。美國以國安為由,持續收緊對中國的高階晶片出口,表面上是為了遏制軍事用途,但實質上已經成為科技霸權的角力場。Nvidia作為AI晶片的絕對龍頭,夾在中美之間,既不敢得罪美國政府,又不想失去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AI市場,這種「走鋼線」的壓力,遠比我們想像中大。
值得注意的是,Nvidia明知中國市場無法輕易放棄,卻又要極力避免觸犯美國規則,這種「兩邊討好」的策略,其實反映了全球供應鏈的深度綑綁。中國科技巨頭對Nvidia低階產品「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但轉用華為等國產晶片又要面對生態系統重建的痛苦,這正是美國出口管制「卡脖子」策略的真義所在。
另一方面,華為等中國企業在美國壓力下反而加速自研晶片,這種「逼出來」的創新,長遠會否動搖Nvidia的霸主地位?還是會令全球市場進一步分裂為美國系與中國系?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思。
在這場科技冷戰中,Nvidia不單是一間企業,更是一個縮影——它既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地緣政治博弈的「人質」。未來,這種「兩難」恐怕會成為更多跨國科技企業的常態。香港、台灣甚至整個亞洲的科技產業,亦難以置身事外。這種國際局勢下,企業如何「見招拆招」、政府如何平衡產業與國安,將決定未來科技格局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