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IDIA大舉進軍歐洲 主打AI基建合作 應對中國市場挑戰
NVIDIA(輝達)近日在歐洲動作頻頻,宣佈一連串重磅合作及基建計劃,誓要成為歐洲AI革命的「中樞神經」。在巴黎舉行的GTC大會上,CEO黃仁勳親自揭曉多個與政府、電訊巨頭和科技企業的合作,涵蓋AI數據中心、本地語言AI模型、以至量子計算研究等多個領域。
歐洲AI基建大投資 橫跨多國推動自主AI
NVIDIA在法國、德國、意大利及西班牙等地宣佈多項AI基建新項目:
– 在法國,NVIDIA夥拍AI初創Mistral,部署18,000顆最新Grace Blackwell晶片,打造「AI雲端」平台,助當地企業建立及應用先進AI模型。
– 德國將興建一個龐大的「工業AI雲」,動用10,000顆GPU,為歐洲製造業提供AI動力。
– 意大利則與本地企業Domyn及政府合作,提升國家AI自主能力。
– 西班牙電訊商Telefónica試行分散式邊緣AI平台,利用數百顆NVIDIA GPU,提供低延遲、以私隱為本的AI服務。
此外,NVIDIA亦會在德國、瑞典、芬蘭、意大利、西班牙及英國增設技術中心,專注培訓AI人才及扶持本地AI初創。
黃仁勳強調:「每次工業革命都由基建開始。AI正是這個時代的核心基建,正如電力和互聯網一樣。有賴歐洲政府和產業的領導,AI將為未來幾代帶來顛覆性創新和繁榮。」
語言、AI與量子計算 多元創新並進
NVIDIA同時宣佈與AI搜尋初創Perplexity建立策略夥伴關係,專注開發歐洲本地語言AI工具。公司表示,將與法國、德國、波蘭、瑞典、意大利及西班牙等地的AI開發者合作,提升這些「低資源語言」的推理模型。
NVIDIA生成式AI軟件副總裁Kari Briski透露:「我們正大量生成合成數據,並翻譯推理數據,讓這些語言都能用來訓練AI。」
這些本地語言模型將由Perplexity分發至區域數據中心,方便企業日常應用AI。
同時,NVIDIA亦在GTC巴黎大會上展示公司對未來運算的願景:積極投資混合式量子-AI研究,並認為量子計算正邁向關鍵拐點。黃仁勳表示:「量子計算即將迎來突破,未來幾年內有望解決一些極具挑戰性的問題。」
供應鏈與中國市場 NVIDIA的新戰略
雖然NVIDIA在歐洲大展拳腳,但同時亦要面對美國對中國出口限制的衝擊——過去中國市場每年為NVIDIA帶來30至40億美元收入,如今公司預測中國收入為零,令開拓其他地區市場變得迫切。至於未來會否因中美貿易協議而有變,仍有待觀察。
在GTC巴黎的財經分析師問答環節,NVIDIA確認新戰略將加強供應鏈,並推廣新一代晶片架構如GB300及NVLink技術。
公司預期,歐洲AI運算能力兩年內將增長十倍,主要受數據中心基建、自主AI及企業級AI軟件需求帶動。NVIDIA的DGX Cloud Lepton服務亦會擴展,以配合增長。
投資者和分析師對NVIDIA技術領先地位信心大增。William Blair分析師Sebastien Naji於巴黎活動後表示:「我們對NVIDIA的技術領導力更具信心。」
編輯評論:歐洲AI自主浪潮下,NVIDIA能否成為真正的「數碼基建」?
NVIDIA這次在歐洲的佈局,明顯不止是「賺錢」那麼簡單。從投資本地語言AI、支持初創、到推動量子計算,NVIDIA正試圖將自己塑造成歐洲數碼經濟的「基建供應商」——類似過去電力公司或網絡營運商的角色。這種策略,既是回應全球地緣政治(尤其是美中科技戰)的必然選擇,也是對歐洲市場「主權AI」需求的積極回應。
值得關注的是,歐洲一向重視數據主權、隱私保障和多語言文化,NVIDIA若能真正協助本地AI生態系統成長,將有機會打破過去「美國科技主導」的格局,讓歐洲在AI時代站上更有話語權的位置。
不過,這場「AI基建競賽」背後同樣隱藏風險——歐洲政府和產業界會否過度依賴NVIDIA的技術與平台?本地創新能否在巨頭主導下茁壯?這些都是未來幾年值得密切觀察的議題。
最後,NVIDIA在中國市場的「清零」策略,是否只是權宜之計,還是全球科技供應鏈重組的前奏?歐洲這場AI革命,或許正是全球科技勢力板塊大洗牌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