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國Legrand應對美國關稅成本 調整供應鏈及凍結支出
法國電氣及數碼建築基建集團Legrand行政總裁Benoît Coquart日前接受路透訪問時表示,為了抵銷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關稅所帶來的高達2億美元成本,Legrand將會調高產品價格、調整供應鏈及凍結部分開支。
根據Coquart的說法,Legrand預計今年由於美國對中國貨品徵收的關稅,調整後息稅前盈利(EBIT)將受到約1.5億至2億美元的影響,這是基於美國目前宣布的145%關稅將於年內降至50%至60%的假設。早前在今年2月,Legrand估計10%關稅時帶來的財務影響約為3000萬美元。
為應對關稅壓力,Legrand計劃對來自中國的產品實施標準化價格策略,預計美國進口產品價格將上調,令集團整體定價上升約1%至2%。此外,公司正將生產線從關稅較高的中國,轉移至越南、印度及墨西哥等關稅較低的國家。
Coquart透露,越南的生產擴張已於兩個月前啟動,集團正準備開設第二家低資本支出工廠。這次產能轉移主要集中於價值較低、目前供應美國市場的中國製開關及存在感應器等產品。
在美國前總統特朗普任期內實施關稅政策時,Legrand已在越南開設一間聘用500人的工廠,以部分取代中國的製造業務。
Coquart補充指,第三項應對措施是傳統的成本削減,但主要是凍結部分開支及推遲招聘,並非大規模裁員。
Legrand亦積極利用美墨加協定(USMCA),確保旗下所有產品均符合該協議的原產地規定。USMCA對於在三國中任一國家採購或增值達一定比例的貨物,提供優惠待遇。
公司相信這些措施將有助抵消預期的關稅成本,並支持2025年的營運利潤率維持與2024年相當的水平。
評論與分析:
Legrand應對美中貿易摩擦的策略,反映了跨國企業面對全球供應鏈不確定性的靈活應變。調高價格雖能部分轉嫁成本,但亦存在產品競爭力下降的風險,尤其是在美國市場,消費者及終端客戶對價格敏感度高。生產基地轉移至越南、印度及墨西哥,顯示企業正積極尋找成本更低及關稅負擔較輕的地區,這不僅能減少關稅壓力,亦有助分散供應鏈風險。
然而,這種轉移並非一蹴而就,涉及資本投入及生產效率調整,短期內或難以完全抵消關稅增加的成本。凍結招聘及控制開支的策略,雖然能在短期內降低財務壓力,但長遠可能影響人才儲備及創新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Legrand積極利用USMCA協議,凸顯其在北美市場的戰略佈局。這種靈活利用自由貿易協定的做法,對其他同樣受貿易壁壘影響的跨國企業提供了借鏡。
總結來說,Legrand的多管齊下策略既反映了當前全球貿易格局的挑戰,也展現了企業在不確定環境中尋求穩定發展的決心。未來,隨著國際政治經濟形勢變化,供應鏈的彈性與成本管理將成為企業競爭力的關鍵。
以上文章由特價GPT API KEY所翻譯及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