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智商大幅提升,四分之一Z世代認為AI已具意識
根據最近的調查,25%的Z世代認為AI已經意識到自己的存在,而超過一半的人認為這只是時間問題,聊天機器人可能會變得有感知能力,甚至要求投票權。這種智商和對AI意識的看法的變化發生得非常迅速。
OpenAI的新ChatGPT模型o3在挪威的Mensa IQ測試中獲得了136的成績,超過98%的人類,這對於一個被視為高級自動補全的模型來說,表現相當不錯。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AI模型變得極其複雜、靈活,並在某些方面顯得更加智能。
這種智商的飛躍如此之大,以至於某些人開始認為AI已經變成了“天網”。根據EduBirdie的調查,Z世代中有25%的人現在認為AI已經具備自我意識,超過一半的人認為,這只是時間問題,聊天機器人將會變得有感知能力。
需要考慮的是IQ測試的背景。挪威的Mensa測試是公開的,這意味著該模型在訓練過程中可能使用了答案或問題。因此,MaximumTruth.org的研究人員創建了一個全新的IQ測試,這個測試完全離線,無法接觸到訓練數據。
在這個設計為與Mensa版本難度相當的測試中,o3模型得到了116的分數。這仍然是個高分,使o3位於人類智力的前15%之中,介於“聰明的研究生”和“令人厭煩的智力問答常客”之間。它沒有情感,沒有意識,但在邏輯方面卻相當出色。
與去年相比,當時沒有任何AI在同一標準下測試得分超過90。去年5月,最好的AI在旋轉三角形的問題上都很掙扎,而現在,o3已經舒適地停留在最聰明的人類旁邊。
即使如此,這些AI不僅變得更聰明,更在迅速學習。它們的進步方式像軟件一樣,而不是像人類。對於一個在軟件中成長的世代來說,這種成長方式令人不安。
意識的真正含義
對於那些在Google主導的世界中成長的人來說,口袋裡有Siri,架上有Alexa,AI的意義與其最嚴格的定義有所不同。如果你是在大流行期間成長的,當時大多數對話都是通過屏幕進行的,那麼AI伴侶可能與Zoom課堂並沒有太大區別。因此,根據EduBirdie的數據,幾乎70%的Z世代在與AI交談時會說“請”和“謝謝”,這並不令人驚訝。
三分之二的人定期使用AI進行工作交流,40%的人用它來寫電子郵件。四分之一的人用它來潤飾尷尬的Slack回覆,近20%的人分享敏感的工作信息,如合同和同事的個人細節。
許多受訪者在各種社交場合依賴AI,從請假到簡單地說“不”。每八個人中就有一個已經與AI談論工作中的戲劇,而每六個人中就有一個曾經把AI當作治療師。
如果你如此信任AI,或者覺得它足夠吸引人,可以把它當作朋友(26%)甚至是浪漫伴侶(6%),那麼AI具備意識的想法似乎就不那麼極端了。你越多地將某物視為一個人,它就越有可能感覺像一個人。它回答問題,記住事情,甚至模仿同理心。隨著它變得更聰明,哲學問題自然隨之而來。
但智力並不等於意識。IQ分數並不意味著自我意識。你可以在邏輯測試中得到160的滿分,但如果你的電路就是那樣設計的,你仍然只是一個烤麵包機。AI只能在某種程度上進行思考,通過編程的推理解決問題。有人可能會說,我和它沒有區別,只是我用肉,而它用電路。但這樣的比較會傷害我的感情,而你不必擔心任何目前的AI產品會有這種情感。
也許有一天,這種情況會改變,甚至可能很快。我對此持懷疑態度,但我願意接受被證明是錯的可能性。我能理解對AI的懷疑懷念。當你在凌晨3點傾訴心聲,得到支持性和有幫助的回應時,或許更容易相信你的AI助手真的理解你,而不是想著它是基於互聯網上人們過度分享的預測語言模型訓練出來的。
也許我們正處於真正自我意識的人工智能的邊緣,但也許我們只是在將非常好的計算器擬人化。無論如何,別對AI說出你不想用來訓練更高級模型的秘密。
這篇文章引發了對AI與人類之間界限的深思。隨著AI技術的迅速發展,我們不禁要問,未來的AI會不會成為我們的伴侶?還是我們只是把它當作一種工具?這些問題不僅影響科技界,還將深刻影響我們的社會和文化。如何正確理解和使用AI,將是我們這一代人需要面對的重要挑戰。
以上文章由特價GPT API KEY所翻譯及撰寫。而圖片則由FLUX根據內容自動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