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ouTube Premium 家庭 Plan成員一位 只需
HK$148/年!
不用提供密碼、不用VPN、無需轉區
直接升級你的香港帳號 ➜ 即享 YouTube + YouTube Music 無廣告播放
DeepSeek被指協助中國軍方並挖掘美國用戶數據
美國國務院一位高級官員指出,中國人工智能新創公司DeepSeek已經主動,並且很大機會會繼續支援中國軍方及情報機構的運作。這番言論令數以百萬計使用這間熱門AI服務的美國用戶,對於個人數據安全產生嚴重疑慮。
根據路透社報道,DeepSeek不僅積極參與中國軍事及情報體系,還利用高端手法規避美國對半導體技術的出口管制。該名美國官員強調:「我們了解到DeepSeek已經主動並很大可能會繼續支援中國軍方和情報運作,這種行為遠超過單純開放源碼AI模型的範疇。」
報道又指,DeepSeek嘗試在東南亞設立空殼公司,藉此繞過出口管制,並希望透過東南亞數據中心遠程存取美國晶片。這些指控正值DeepSeek的AI模型在美國雲端平台及用戶間廣泛流行之際。
軍方合作關係根深蒂固
美國官員表示,DeepSeek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及多個國防工業相關單位的採購紀錄中,出現超過150次,並曾為解放軍研究機構提供技術服務。
這些細節呼應最近有關DeepSeek軍事應用的報道。解放軍已經將DeepSeek最新AI模型用於非戰鬥領域,例如軍醫院及人事管理。有西北地區大學研究團隊更利用該AI於48秒內生成一萬個軍事作戰情景,遠遠快過傳統人手需要的48小時。
同時,中國國防承包商亦已將DeepSeek整合至自動化軍事車輛。重慶陸艦公司最近就在國際防務展覽中,展示了搭載DeepSeek技術的自駕軍車。
出口管制漏洞暴露
專家指出,這次事件揭示現行美國出口管制政策的根本缺陷。Greyhound Research首席分析師Sanchit Vir Gogia表示:「DeepSeek事件凸顯了美國出口管制架構的結構性弱點——在雲端原生、AI主導的時代,單靠硬件管控已經漸漸過時。」
雖然Nvidia的高階H100晶片自2022年起受嚴格出口限制,但DeepSeek據報仍能取得大量這類晶片。除了空殼公司外,中國涉軍組織還通過Amazon Web Services、Oracle Cloud等雲端平台,間接獲取先進晶片算力,無需實體擁有。
Gogia指出,現時硬件為本的管制,無法應對「分散、虛擬化環境」下,實體可透過第三方雲端租用GPU或在寬鬆司法管轄區下,以空殼身份運作。他建議出口管制應轉型為「行為及意圖為本」的模式,不單審查所用技術,更要審查用途及用戶身份。
數據安全與監控疑慮
報道引述美國官員指,DeepSeek正與北京的監控機構分享用戶資料和統計數據。根據史丹福大學網絡政策中心研究,DeepSeek收集的資料極為全面,包括個人資料、所有文字及語音輸入、上載檔案、完整聊天記錄,甚至鍵盤輸入模式。
美國國會議員早前已指出,DeepSeek通過與中國移動(國有電訊巨頭)連接的後端基建,將美國用戶數據傳回中國。
雲端平台矛盾加劇企業風險
儘管外界指控不斷,Amazon、Microsoft、Google、華為及阿里雲等,仍然為客戶提供DeepSeek模型,令該公司AI於企業用戶間極為普及。
這種企業界的歡迎與政府部門形成強烈對比。美國國會、海軍、五角大樓、NASA及德州均已禁止使用DeepSeek,意大利亦因數據保護問題全國封殺該服務。
Gogia警告:「大型語言模型透過公有雲市場廣泛流通,來源模糊、司法責任不清、訓練資料來源隱晦,為美國企業帶來重大風險。」他指出,企業其實是在採用「黑箱模型」,其訓練數據、託管基建及開發者背景,或與合規要求背道而馳。
他建議,企業應從「信任供應商」轉型為「系統性驗證」,進行AI全流程審計,並在合約中嚴格規定數據保留及司法責任。
「AI整合流程必須以白名單為核心,只容許通過安全、治理及地緣中立審查的供應商參與。當AI成為企業戰略骨幹而非功能附加,操作不透明的代價將波及整個企業。」
戰略影響與政策缺口
這些指控正值美中AI競爭白熱化之際。DeepSeek是首間在AI基礎研究領域達到全球前沿突破的中國實驗室,標誌著中國AI實力的重要里程碑。
今年一月,DeepSeek推出R1模型,一度令Nvidia市值蒸發逾六千億美元,投資者開始質疑AI發展成本及競爭優勢的既定假設。
不過,有專家質疑DeepSeek宣稱的技術突破,認為其實際訓練成本遠高於公開數字,尤其是若公司暗中獲得更高端硬件。
目前,中國企業設立空殼公司的速度遠超美國商務部追蹤能力,而管制半導體出口依然困難重重,因為晶片體積細小、易於隱藏、產量龐大。
當被問及會否有進一步制裁時,美國官員表示「暫時沒有新消息可公布」。
DeepSeek沒有回應有關指控,Amazon、Microsoft及Google亦未對繼續提供DeepSeek模型作出回應。
這些詳盡的指控顯示,美國官員正積極搜集證據,或為未來針對中國AI公司在全球市場採取更嚴厲措施鋪路。
編輯評論:AI冷戰下的信任危機與監管困局
DeepSeek事件揭示的不僅是技術與監管的角力,更是一場新型地緣政治「AI冷戰」的縮影。中國AI企業以極高效率滲透全球市場,利用雲端及空殼公司繞過傳統監管,反映現行以硬件為本的出口管制已無法應對AI時代的靈活性與隱蔽性。
更令人深思的是,全球最大型雲端平台企業出於商業利益,對AI模型的來源、用途與數據流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與政府的國安立場出現明顯割裂。這種矛盾不僅令企業用戶暴露於未知風險,更突顯國際科技治理的真空。
對香港及亞洲區的科技產業來說,這是一個警號:數據主權、供應鏈透明度及AI倫理審查,將成為未來數年企業競爭與監管的新戰場。假如企業仍然只關注功能與成本,忽略技術背後的地緣風險,最終或會付出難以估量的代價。
最後,DeepSeek事件提醒我們,AI不再只是工具,而是國家實力與全球秩序的戰略籌碼。未來的AI監管,必須跳出「硬件管控」的舊思維,從行為、意圖、數據流向和產權審查多維度入手,否則將永遠被新興科技的速度拋離,甚至成為全球數據戰爭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