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彩AI預測賽後檢討!邊個模型預測最叻? 每次攪珠當晚10:30更新免費睇!

Cookie同意管理:保護您的隱私

中國科技巨頭推動MCP標準,AI助手由「聊天」升級為全能數碼助理

中國國旗與推動MCP標準技術的群眾

中國科技企業正積極推動「MCP」(模型上下文協議,Model Context Protocol)這個新標準,將AI助手從簡單的聊天機器人,轉化為真正具備數碼工作能力的智能助理。MCP就如數碼世界中的「萬能插蘇」,令AI助手可直接連接用戶常用的應用程式和服務,協助進行包括支付、預約、查地圖及存取平台資訊等工作,從而實現全方位的數碼體驗。

如《南華早報》報道,螞蟻集團、阿里雲和百度等龍頭企業已經在部署MCP相關服務,並嘗試把AI代理(AI Agents)打造成繼聊天機械人和大型語言模型之後的下一個發展階段。但中國對MCP的大規模投入,究竟會徹底改變AI生態,還是純粹係技術演進中的「必經一站」?

中國企業引領MCP,AI升級全新互動模式

MCP協議最先由Anthropic於2024年11月提出,當時定位為一個可以「將AI代理直接連接到數據所屬的系統,包括內容庫、商用工具和開發環境」的現代標準。螞蟻集團形容MCP為AI應用的「USB-C接口」,真正打通AI與各類平台和系統的互通。

特別係針對如「蝴蝶效應」Manus等AI代理,MCP標準就尤其關鍵。這類AI無需人手介入,能夠自主策劃多步任務,包括拆解大任務、調用所需資源再執行。與傳統Chatbot單純回應問題不同,AI代理仲可以實時與不同系統互動,收集反饋並據此自我調整。

中國科技巨頭全面落實MCP 態勢鮮明

中國龍頭企業推動MCP,昭示著他們預視AI代理將成未來重點:

– 螞蟻集團推出「MCP支付服務伺服器」,讓AI代理直接連接支付寶。據官方介紹,任何用戶都能用自然語言簡單地完成付款、查詢交易狀態甚至發起退款。
– 螞蟻AI代理開發平台Tbox,現時已經支援超過30種MCP服務,包括支付寶、高德地圖、Google MCP及亞馬遜雲的知識庫提取伺服器等。
– 阿里雲則在旗下ModelScope AI模型托管平台上設立MCP服務市場,集結過千種服務,覆蓋地圖、辦公協作、雲端儲存和多項Google應用。
– 作為中國AI和搜尋巨頭,百度亦表示,支援MCP標準將大大豐富應用和解決方案場景,帶來更多新穎用例。

AI代理向前一步,不止聊天咁簡單

MCP的廣泛應用意味著AI的發展焦點,正由生成型模型和語言對答系統,進一步轉向更實用、更強互動性的AI代理。蝴蝶效應CEO蕭紅指,「AI代理比起Chatbot,更類似人類,可以主動與周遭環境互動,學習並利用反饋作出新回應」。這能力正是推動AI革新的企業所看重的一點。

AI代理不單止答問題,仲真正幫用戶行動——不論跨越幾多服務和平台。與現有AI工具有限的自動化不同,AI代理可自行執行更複雜和多步驟工作,大幅減少人力干預。因此,中國企業對MCP的積極擁抱,絕非僅是科技潮流,而係一個打開商業創新新窗口的戰略選擇。

標準化的MCP,有望令中國科技公司搭建一個「互聯生態」,讓AI代理成為個人及企業日常操作不可或缺的一環。

中國MCP發展背後的挑戰與考量

即使中國MCP之勢如火如荼,未來影響力仍存在不少挑戰:

1. 國際標準競爭:雖然中國企業快馬加鞭推行MCP,全球能否普及殖入還要看大局。畢竟,由Anthropic起草的MCP可能會面對來自OpenAI、Google或Microsoft等國際巨頭提出的競爭協議。
2. 監管環境:AI代理一旦可自動支付或處理敏感數據,政策監管力度必然提升。中國目前AI相關政策仍在摸索期,官方如何應對創新步伐,將決定標準落地效果。
3. 安全及私隱風險:MCP讓AI可連接多個系統,亦帶來新型安全隱患。如果缺乏全面防護,用戶信任將難以鞏固。
4. 技術整合難度:理論上「萬能通用」,但現實要在不同系統和數據架構間實現真正流暢鏈接,仍面對巨大技術整合難題。

中國AI生態展望:新起點或新分水嶺?

中國推動MCP,實際上等同於押注AI代理會成為人工智能的下一個主戰場。如果落實順利,AI融入日常生活的步伐將大大加快,甚至改變我們和數碼平台的所有互動方式。

回望蕭紅所說,AI代理由執行動作、收集反饋到自我進化,已經同傳統「窄AI」應用拉開距離,開始逼近業界一直承諾的「全面個人助理」水準。MCP標準,或許正是打通AI由對話到自主行動、由工具到夥伴的臨界點。

專業編輯評論|MCP與中國AI主導權:競標準定義未來數碼規則

中國在MCP標準的進取動作,其實引發對未來數碼秩序和AI全球話語權的另一層思考。假如MCP能像過往的微信甚至支付寶一樣高效落地,等於「搶跑」一個AI時代的共通語言。這不只限於中國本土生態,甚至有望主導部分全球智能助手的技術框架。

但同時,標準戰從來講求網絡效應和協同推廣。MCP能否跳出「多國壁壘」,真正連接海外科技巨頭的生態系統,將成賽局關鍵。如果最終出現「中國MCP vs. 歐美協議」各自割據場面,不單會出現巨大的兼容斷層,更加拉大全球AI應用互通與監管的落差。

最後,香港及泛華語地區會否快速接軌到MCP標準?或者本地初創,可否利用MCP更快開發跨境AI服務?這場標準化競賽值得港人與本地技術人保持高度警覺——因為一旦話語權失控,我們或再次錯失數碼主權的主導權。

未來,或許不止是哪家企業推出新功能咁簡單,而是整個AI生態系統由誰來鋪路及維護發展的主導格局。MCP只是一個開局,高清未來還需更深度的技術與規則博弈來定奪。

Chat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