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彩AI預測賽後檢討!邊個模型預測最叻? 每次攪珠當晚10:30更新免費睇!

AI面相測生理年齡 助癌症治療更精准

Ai

面孔透露真實年齡 甚至生命剩餘時間

醫生利用「眼球測試」從病人面容判斷健康狀況,而最新發表於《柳葉刀數碼健康》期刊的研究指出,人工智能未來或可提升這項判斷能力。

波士頓麻省綜合醫院(Mass General Brigham)的科學家們研發了一款名為FaceAge的人工智能工具,能從一張自拍照推算出病人的生物年齡──即健康狀態所反映的「真實年齡」,而非實際的歲數。生物年齡對醫生判斷治療方案至關重要,例如決定癌症病人是否足以承受激烈療法。FaceAge仍需進一步測試,研究團隊預計未來一兩周內將啟動約50名患者的試點研究。

研究人員使用了約59,000張60歲以上健康人士的照片訓練FaceAge,這些照片主要來自維基百科和電影資料庫IMDb,部分來自涵蓋0至116歲的UTKFace大數據集。

開發團隊將FaceAge應用於6,200名癌症患者的放射治療起始期照片,結果顯示癌症患者的生物年齡平均比實際年齡大約多出5年,且面容看起來愈老,生存預期愈差。

研究團隊安排了一項實驗,讓8名醫生分別根據病人照片、照片加臨床資料,以及FaceAge數據加臨床資料,判斷末期癌症患者是否能活過半年。放射腫瘤科醫生Raymond Mak表示,醫生單憑照片判斷生命預期的準確率僅略高於擲硬幣,約61%。加入臨床資料後準確率提升至74%,使用FaceAge和臨床資料則達80%。

Mak分享一個實例:他曾為一名86歲末期肺癌患者提供積極放療,因為該患者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幾年後利用FaceAge分析該患者照片,結果顯示其生物年齡比實際年齡年輕超過10年。患者現年90歲,狀況良好。

研究人員強調,FaceAge並非取代醫生判斷,而是提供客觀數據,補充臨床評估。

多倫多多倫多大學健康網絡公主瑪格麗特癌症中心科學家Gary Schwartz指出,不同人老化速度不同,這對預後影響甚大。面容看似「用過度」不一定意味早逝。FaceAge曾分析演員Paul Rudd和Wilford Brimley 50歲時的照片,結果Rudd的生物年齡約43歲,Brimley則接近69歲(但他活到85歲)。

美國梅奧診所(Mayo Clinic)人工智能與資訊學系助理教授Irbaz Riaz稱FaceAge為「有前景的早期工具」,認為它能標準化日常中醫生對面容的細微判斷,但同時提醒醫生須了解模型訓練方式、可能的偏差及其使用限制。

加州杜阿特市希望癌症治療與研究中心(City of Hope)應用AI及先進分析副總裁Nasim Eftekhari認為FaceAge是「漸進性改良」,若通過驗證、偏差測試及批准,或可成為癌症分期、腫瘤特徵等指標外的輔助生物標記。

FaceAge開發者承認,若獲美國FDA批准,需制定嚴謹倫理指引,確保技術用於病患利益,避免被保險公司等他人利用。麻省綜合醫院人工智能醫療計劃主任Hugo Aerts表示,該院有嚴格的監管委員會和規範,保障AI技術正確使用。

隱私問題一直是此類基於照片年齡推測技術的關鍵爭議點,例如之前的FaceApp。FaceAge初期測試集中於癌症患者,未來計劃擴展到其他疾病。

Aerts指出,FaceAge仍須克服光線、化妝、膚色及整容等變數帶來的影響,目前正在不同數據集測試以提升算法穩健性。值得注意的是,算法對禿頭或白髮的重視程度低於人類直覺。

Mak表示,科學家仍在研究FaceAge判斷生物年齡時所聚焦的面部特徵。

評論與啟示

這項研究展示了AI在醫療領域的潛力──不僅能輔助醫生判斷病人健康狀況,更可能改變臨床決策過程。以往醫生憑直覺「眼球測試」來評估患者狀況,FaceAge則提供了一種標準化、客觀的輔助指標,有助減少主觀判斷差異。

然而,這種技術的應用也帶來倫理和隱私挑戰。如何防止數據被誤用、如何確保算法不帶有偏見,都是推廣前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尤其在亞洲多元膚色和文化背景下,算法的普適性和公平性更需嚴格驗證。

此外,AI工具固然有助提升準確率,但醫生經驗和臨床判斷依然不可或缺。未來醫療決策應是人機結合的模式,利用AI數據增強醫生判斷,而非完全依賴。

最後,這也提醒我們面對生老病死的態度應更為細膩。生物年齡與實際年齡的差異,揭示了健康管理和生活方式對生命質量的深遠影響。或許在未來,這些科技能讓我們更早識別健康風險,實現更個人化的醫療照護,延長並提升生命品質。

以上文章由特價GPT API KEY所翻譯及撰寫。而圖片則由FLUX根據內容自動生成。

Chat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