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彩AI預測賽後檢討!邊個模型預測最叻? 每次攪珠當晚10:30更新免費睇!

AI衝擊:全球化退潮?美中科技戰解析

人工智能與去全球化的前景

人工智能:由全球化孕育,卻可能成為去全球化的推手

現今社會,人工智能(AI)已經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係大型應用,例如用作交通違規罰款的電子票務系統、工業生產,抑或係個人層面,大家都可以隨時開啟AI應用程式,輸入指令,例如「幫我寫一首關於愛情的詩」或者「畫一幅轟炸機鱷魚的圖畫」。AI已經深深融入我哋嘅日常生活,甚至可以為學術研究提供靈感。

AI嘅發展其實同全球化息息相關。更具體啲講,支撐AI發展嘅關鍵部件,例如電腦晶片或者半導體,都係全球化同全球供應鏈嘅產物。根據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嘅研究,全球91%半導體銷售集中喺五個國家:美國、日本、中國、南韓同台灣。由設計到包裝,整個半導體供應鏈都主要集中喺呢幾個國家。美國等西方國家負責設計同需求,而中國、台灣等東亞國家則負責組裝。舉個例,台灣生產嘅半導體,往往都要先運去美國,再銷往全球。呢個簡單例子已經反映出,AI同相關設備嘅發展離唔開全球化。

目前,美國成功確立咗全球AI領導地位。根據2023年史丹福AI指數報告,美國總分70.06,遙遙領先;中國以40.17分緊隨其後,英國則以27.21分排第三。美國同中國正激烈競逐全球AI霸權。雖然AI係全球化推動下誕生,但如果話AI反過來會加劇去全球化,你又點睇?中美AI競賽會唔會令世界出現新一輪分裂?AI未來又會點?以下會逐一探討。

去全球化的定義與影響

世上萬事都有對立面,全球化自然都有去全球化。去全球化係咩意思?簡單嚟講,全球化係世界經濟、政治、社會、文化連結不斷擴大;去全球化則完全相反。根據學者Markus Kornprobst同Jon Wallace,去全球化指一系列令世界變得冇咁連結嘅舉措,特徵包括強勢主權國家興起、本土主義同地區性解決方案抬頭,以及國界管制加強。

去全球化係一種逆轉過程,限制國家經濟互動同融合,推動本土主義政策。國際貿易層面,全球化鼓勵消除貿易壁壘、推行自由貿易;去全球化則主張加強貿易限制、保護主義,如加徵關稅、本地內容要求、限制外資。去全球化成因多樣,包括民族主義外交政策、民粹主義興起、國際危機等。其實去全球化已經開始,例如美國2021年通過嘅《美國創新與競爭法》,目標減少對中國製造業依賴;2022年美國商務部又推出新出口管制,限制先進計算同半導體設備出口中國。過分依賴全球供應鏈有風險,例如新冠疫情期間,冇能力生產疫苗或醫療設備嘅國家損失更大。因此,適度保護同發展本國關鍵產業,對國家安全有必要。不過,現代社會萬物互聯,過度切斷國際聯繫,會帶來全球性混亂同不穩定。外交政策如多米諾骨牌,一個國家改變,其他國家都會受影響。當一國推行去全球化政策,其他國家都要被迫應對,甚至付出代價,形成全球動盪。

中美「AI戰」與貿易戰:去全球化的實證?

討論中美「AI戰」,要追溯到2018年貿易戰。當時美國對價值約4,500億美元中國貨徵收10-25%關稅,中國則對美國出口如農產品、汽車等徵收同等關稅。初時焦點係大宗商品,後來蔓延到電子產品,包括半導體。半導體(又叫晶片)係全球所有電子產品嘅核心,包括電腦。

2022年10月,拜登政府頒布新出口管制,禁止先進半導體同生產設備出口中國。美國官員指出,目標係阻止中國發展高端AI,因為一旦中國取得或自研先進半導體,會威脅美國國安。之後2023年10月、2024年12月、2025年3月又再收緊管制。結果,中國半導體價格急升,中國政府積極扶持本地企業自研晶片。美國企業亦受重創,例如Nvidia(輝達)2025年新出口限制公佈後股價跌6%,因為2023年公司13%收入(約170億美元)來自中國,主要客戶包括騰訊、阿里巴巴、字節跳動。Nvidia擔心市場會被華為等中國企業搶走。

科技從來唔係政治中立。技術發展一定會牽動政治格局。中美AI競爭已經引發重大國際貿易同政治動盪。作為全球AI同數字科技領袖,美國唔想被其他國家趕上。但中國AI發展迅速,而且有能力生產更平價半導體,令美國感受到威脅。美國不單將中國視為國安威脅,甚至指控中國竊取同挖掘用戶數據,危害國際安全。

類似情況唔止一次。美國早前已經指控中國社交平台TikTok竊取美國用戶資料,為中國政府服務。為咗維護國家主權同尊嚴,美國對中國實施半導體出口管制。美國前商務部長Gina Raimondo甚至形容,呢啲係美國史上最嚴格出口管制。不過,喺一個國際貿易被視為各國必需品嘅全球化時代,嚴厲貿易壁壘其實違反咗自由貿易精神——而自由貿易起源地,正正係美國。所以,現時世界正進入或將進入一個新階段——去全球化。諷刺在於,AI同科技發展本來係全球化跨境協作嘅成果,但AI而家反而成為全球化嘅對立面。

未來會如何?

美國4月宣佈新一輪報復性關稅,科技同創新發展前景陷入危機。部分國家或許有能力自研半導體同AI,但對於大部分經濟實力有限、難以自建AI產業嘅「全球南方」國家又點算?過去,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之間嘅國際合作被視為共同繁榮嘅基石。但隨住中美兩強不斷對峙,國際合作前景愈趨黯淡。筆者或許悲觀,但有冇更好選擇?全球化同國際合作仲有冇存在價值?定係最後,國家自利(ego)始終勝出?

編輯評論:AI與全球化的悖論——香港的啟示

這篇文章用一個極具張力的視角,將AI發展與全球化、去全球化之間的矛盾呈現得淋漓盡致。AI本身是全球協作的產物,但當它成為國家競爭的核心,卻反過來成為分裂世界的工具。這種「由全球化而生,卻促成去全球化」的悖論,值得香港乃至所有小型開放經濟體深思。

香港一直以「超級連接人」自居,依賴全球供應鏈和自由貿易。但如果全球科技競賽進一步升溫,供應鏈碎片化,香港這類地區會否被夾在中美之間,失去話語權?半導體、AI這類基礎技術一旦被強國壟斷或割裂,香港的創科定位又如何自處?更深層次地,AI的去全球化效應,會否進一步強化「科技冷戰」格局,令全球南方國家被排除在外,貧富與技術鴻溝加劇?

另一方面,文章亦提醒我們,科技從來唔係政治中立。無論係AI、半導體定數據,最終都會被國家安全、地緣政治等框架主導。香港作為國際城市,既要保持開放與包容,又要審慎應對全球科技分裂帶來的風險。未來的路並不樂觀,但正如文章所問:「全球化仲有冇存在價值?」這個問題,值得每一個香港人、每一個小國家和地區,重新思考自己在新世界格局下的定位與出路。

最後,AI的「去全球化」效應,其實亦是一面鏡子,反映出人性中自利與合作的永恆拉鋸。面對這場科技與政治的雙重博弈,香港應該積極尋找新定位,提升本地科研實力,同時發揮自身作為東西橋樑的獨特優勢,否則只會成為大國博弈下的無聲棋子。

Chat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