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係一位電影製作人,用人工智能只花$300就拍咗部科幻片,但我對此感到好矛盾。
我本身係做電影嘅,後來先做咗教授。
我喺中學開始做電影,因為我好想講啲未有人講過嘅故事。我特別鍾意拍啲被忽視嘅人嘅故事。我嘅電影都好私人,好脆弱,所以搵資金唔係咁容易。
我好多作品都係科幻片。獨立科幻電影有好長嘅歷史,但鮮有被關注,唔似獨立喜劇或者現實主義戲咁普遍。因為科幻通常係想像個唔同嘅世界,要好多錢同資源先做到。
我拍過一部長片,依家又喺做第二部,仲拍過大約15部短片。
我用唔同方法搵錢,包括自己出錢、做Kickstarter籌款、說服投資者。我第一部長片花咗大約$30,000,但好多短片成本就低得多。最新呢部短片《Do Bangla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Tagore》只花咗大約$300。
成本低嘅原因好大部分係因為我用咗AI。我訂閱咗Midjourney(一個AI圖像生成器),用咗免費版本嘅ElevenLabs(一個聲音生成AI),仲請咗一個配音演員。就係咁簡單。
故事背景係未來50年後嘅新澤西州,無咗人類。機械人起義失敗,倖存嘅機械人透過背誦孟加拉詩人Rabindranath Tagore嘅詩,回憶佢哋嘅故鄉。
標題係參考Philip K. Dick嘅小說《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同埋啟發咗電影《Blade Runner》。兩者都探討咗我哋對自己創造嘅機械人嘅責任。
但呢啲故事大多係以白人男性視角講述,我想擴闊呢個範圍。
我係半南亞人,故事背景就係呢個文化。爸爸係孟加拉穆斯林移民,媽媽係康涅狄格州出世嘅白人女性。我細個睇Steven Spielberg同寶萊塢電影,想透過呢部片反映呢種經歷。
呢個故事好似我哋現代生活嘅縮影。
我哋嘅祖先可能來自一個地方,但我哋喺另一個地方生活。買嘅嘢、著嘅衫,好多都係孟加拉製造,呢點往往令好多美國人感到驚訝。
如果機械人都係咁呢?我想像未來美國有啲機械人係由其他國家帶來,為人服務,佢哋懷念故鄉嘅記憶。
呢部電影令觀眾反思自己對待他人嘅態度。大家擔心自己會受壓迫,但其實喺某啲情況下,我哋可能係加害者。
我修過Curious Refuge嘅AI電影製作課程,學識點樣更好咁用提示語(prompt)操作AI。AI生成其實好似不停拉拉霸機咁,我試過生成咗幾千個機械人先揀到適合電影嘅。
你要試唔同風格,比如話想一隻「機械馬」,用Guillermo del Toro風格,或者Spielberg風格,睇邊個啱眼。
我用咗技術詞彙同描述性文字混合做提示。例如我鍾意28毫米鏡頭嘅景深同空間扭曲感,就會喺提示入面寫「28毫米」。
我覺得批評AI嘅人話AI做唔到好藝術係錯嘅。我覺得自己呢部片幾好,我有好強烈嘅作者感,故事同每一格畫面都係我諗出嚟。
不過,我又唔覺得自己應該從中賺錢。
呢種技術明顯侵犯咗知識產權,仲有可能令好多人工失業。佢嘅能源消耗都令氣候問題惡化。
我對此深感矛盾。
—
評論分析:
呢個故事好真實地反映咗AI技術喺創意產業帶嚟嘅矛盾與挑戰。Aleem Hossain用人工智能低成本完成一部有文化深度同社會反思嘅科幻短片,展示咗AI唔單止係技術工具,更係藝術表達嘅新媒介。佢嘅混合文化背景同故事選擇,令科幻題材唔再局限於傳統「白人男性視角」,成功開拓咗多元文化嘅可能性。
不過,佢對AI侵權、勞動力替代同環境成本嘅憂慮同樣值得關注。AI藝術創作雖然降低入場門檻,令更多人可以實現創意,但背後嘅倫理問題、版權爭議同生態影響都需要業界同社會嚴肅面對。尤其係香港呢個文化多元、創意產業活躍嘅城市,點樣平衡AI創新同保護創作者權益,將成為未來電影及藝術界嘅重要課題。
Aleem嘅經歷提醒我哋,AI並非絕對嘅救世主或敵人,而係一把雙刃劍。作為媒體人,我哋應該積極探索AI帶來嘅新可能,但同時要保持批判性思維,推動建立公平、可持續嘅創作生態。未來AI藝術嘅發展,唔應該只係技術問題,更係文化、倫理同社會問題嘅綜合考驗。
以上文章由特價GPT API KEY所翻譯及撰寫。而圖片則由FLUX根據內容自動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