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 Protocol AI Digest №35:人工智能權力轉移的內幕
前言
人工智能(AI)發展一日千里,過去一星期的變化就已經充分展現出AI如何快速且深刻地重塑世界格局。由OpenAI的法律糾紛、GPT-4.1於編碼領域的突破,到全球對能源消耗與勞動力衝擊的熱烈討論,AI生態圈正於現實時間內持續演變。科技巨頭重新定義消費者平台,初創企業籌集巨資以防範AI風險,甚至連以AI驅動的「假求職者」都開始滲透人力資源部門。同時,AWS在班加羅爾舉辦的峰會亦突顯印度成為創新新熱點。
本期內容將帶你深入了解AI領域最前衛的動作、最出人意表的趨勢,以及日益升溫的憂慮——從董事會到你家客廳,AI的未來已經來臨。
專題:OpenAI 最新動向
• OpenAI 升級AI風險評估體系:OpenAI 最近徹底改革了內部的AI風險評估框架,更加明確劃分風險層級、引入外部專家審查、並強化技術開發與安全規範的連結。這代表著隨著模型能力急速提升,OpenAI正向更高透明度與問責制邁進。
• OpenAI 反擊馬斯克:AI界最矚目的恩怨再升級,OpenAI向Elon Musk提出反訴,指控他蓄意破壞公司並違反早前承諾。OpenAI聲稱馬斯克曾試圖掌控該非牟利組織,失敗後則透過散播不實資訊及法律威脅損害其聲譽。這場官司不只是私人恩怨,更反映AI未來路向的競爭與分歧。
• OpenAI 擬推X(Twitter)對手平台:據報OpenAI正開發一個類似X(前稱Twitter)的社交平台,結合GPT技術提升互動性。消息指該平台或會引入AI代理人負責內容審核、生成貼文,甚至直接參與討論,勢必顛覆現有社交媒體模式。
• OpenAI 發布主打編碼的GPT-4.1:GPT-4.1專為開發者而設,強化了代碼理解與生成能力,回應更快、記憶更好、完成度更高。這顯示OpenAI不只想做一般助手,更要成為軟件工程的核心工具。
1. 企業界的AI動態
• Virtue AI獲得3,000萬美元融資,專注AI安全工具:Virtue AI專注於讓AI與人類價值觀對齊,防止不安全行為的工具,特別服務於金融、醫療及公共服務領域。其產品包括偏見緩解、輸出監控及即時干預功能。
• Salesforce推AI代理人成熟度模型:Salesforce推出五級AI代理人評估框架,協助企業由基礎自動化到完全自主代理人,逐步推動AI規模化落地。
• Pillar Security籌得900萬美元,應對AI專屬威脅:這家網絡安全初創專注於解決AI模型面臨的新型安全風險,如prompt injection、對抗性攻擊等,幫助企業部署AI時減少漏洞。
• Nvidia警告出口限制或損失55億美元:美國對AI晶片出口中國的新限制,Nvidia預計將損失55億美元收入,AMD同樣受影響。這反映全球政治與AI創新之間的緊張關係,亦拖累科技股價大跌。
2. AI產業最新動態
• AWS班加羅爾峰會聚焦AI:AWS峰會重返印度,兩日活動以AI為核心,展示產品、用戶案例、開發者培訓及倫理應用,彰顯印度成為AI人才及雲端創新的新樞紐。
• Meta被指助中國AI崛起:一名前Meta員工即將向美國國會作證,指控Meta明知讓中國機構獲取先進AI研究及資源。這不僅涉及企業責任,更引發國家安全疑慮。
• Eric Schmidt警告AI將耗盡全球電力:前Google CEO向美國國會表示,未來AI(尤其是超智能系統)或將消耗全球99%電力。雖然說法有誇張成分,但提醒大家隨著AI愈來愈強,基建規劃必須跟上。
• Apple Intelligence將登陸watchOS 12:Apple計劃於新一代watchOS 12整合「Apple Intelligence」AI功能,包括進階Siri、健康預測及裝置端AI運算,強調私隱,標誌著蘋果AI戰略由手機、電腦擴展至穿戴式裝置。
3. AI融入日常生活與工具
• WordPress推AI建站工具:WordPress.com推出AI網站建構器,能自動生成版面、主題建議,甚至根據用戶指令撰寫內容,降低創業者、小商戶建站門檻。
• DuckDuckGo AI搜尋挑戰Google:DuckDuckGo推出以私隱為先的AI搜尋,直接於結果頁展示AI生成摘要,來源包括Wikipedia及Stack Overflow,針對重視匿名的用戶,與Google的生成式搜尋形成對比。
• 英國姊妹用ChatGPT翻新家居:兩位英國姊妹利用ChatGPT規劃全屋翻新,從水喉到壁紙都靠AI建議,省下大筆顧問費。這例子展示生成式AI連最實務的行業都能顛覆。
• AI耶穌給你產品建議:一個名為「AI Jesus」的生成式AI項目,模仿宗教語氣給出購物建議,雖然帶點諷刺,但反映AI已滲透至文化及敏感領域,引發對信仰、身份與數碼人格的新思考。
4. AI應用與勞動力衝擊
• AI假求職者湧現美國企業:愈來愈多AI生成的求職者以虛假履歷、求職信及LinkedIn檔案申請工作,部分由外判公司或不法分子操控,意圖騙取遙距職位。人力資源部門正設法識別並杜絕這類「合成身份」。
• 比爾蓋茲:AI連「安全」工作都會取代:比爾蓋茲認為,連過去被視為「不受科技影響」的職位(如法律助理、教師)都將被AI威脅,社會必須重新思考教育、就業及未來職場的準備。
• Therabot:讓AI助人更有溫度:Therabot計劃以心理學為基礎,設計具同理心的AI對話,應用於客服及心理健康,目標是讓AI不只高效,更能像同伴一樣陪伴用戶,反映AI設計正向「以人為本」轉型。
結語
AI不僅是工具升級,更是在重寫規則。當自動化與人力、速度與安全、創新與監管的界線愈來愈模糊,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無論哪個行業、哪個個人,都無法置身事外。無論是Apple將AI植入手錶,OpenAI重寫風險框架,還是「AI耶穌」幫你選購產品,我們正經歷一場既怪誕又深刻的科技變革。
保持警覺、保持好奇——精彩未完待續。
編輯評論|AI權力轉移下的香港啟示
這一期AI Digest內容極具啟發性,特別是AI已經由單純技術話題,變成橫跨法律、經濟、文化、倫理的「全社會現象」。OpenAI與馬斯克的法律戰,反映AI發展路線不僅是技術競賽,更是價值觀與權力的博弈。Virtue AI、Pillar Security等初創企業的崛起,說明社會對「AI安全」的需求不斷上升,這對香港的AI初創圈其實是個巨大機會——如何建立具本地特色的AI監管及安全標準,將成為未來競爭力的關鍵。
另一方面,AI「假求職者」問題亦值得本地企業警惕。香港作為國際金融及專業服務中心,遙距招聘愈來愈普及,如何驗證求職者身份、保障企業資訊安全,將會是HR部門的新挑戰。
至於AI進入日常生活層面,從WordPress自動建站、DuckDuckGo私隱搜尋,到「AI耶穌」這種文化符號,說明AI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專家工具,而是普通市民都能參與、甚至挑戰既有規範的數碼力量。香港社會一向重視創意與效率,未來如何善用AI增強競爭力,同時守護個人私隱與倫理底線,將是政策、教育與企業共同要思考的方向。
最後,Eric Schmidt對AI能源消耗的警告雖然有誇張成分,但對香港這類高度城市化、能源供應有限的地區來說,AI基建規劃與可持續發展的關係,必須提早納入政府及產業討論。
總括而言,這次AI Digest不單是國際新聞回顧,更是給香港社會一面鏡子——AI時代來臨,我們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