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對AI晶片出口管制過度 或將自食其果
美國再收緊對中國AI晶片出口限制 行業生態或將根本改變
2025年4月15日,美國晶片巨頭Nvidia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文件,披露美國政府已限制公司向中國出售其較低階的圖像處理器(GPU)——H20。根據這份文件,Nvidia現時必須獲得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的許可,才能向中國出售H20及任何達到H20記憶體頻寬、互聯頻寬或兩者組合的晶片。
同日,AMD亦提交文件,指公司現時被禁止向中國出售MI308 GPU,未來任何同等或更高性能的晶片亦可能受限。Intel的AI加速器Gaudi亦受新管制門檻影響,據悉新規定將限制總DRAM頻寬達1,400GB/s或以上、輸入/輸出頻寬達1,100GB/s或以上,或兩者合共達1,700GB/s或以上的晶片。
新門檻不僅限制原本已受控的高階晶片,連Nvidia、AMD等公司為中國市場特別設計、性能較低的H20、MI308X、Gaudi等型號亦一併納入管制。
有趣的是,這項新限制出台前一周,美國媒體NPR曾報道特朗普政府有意放寬對H20的監管。此前,華爾街分析師、矽谷業界專家及華盛頓政策圈普遍預期,H20及同級性能晶片遲早會被納入出口管制。
這一系列措施可視為拜登政府延續特朗普時代,進一步限制中國取得先進AI硬件的政策。但新規帶來的行業衝擊,可能徹底重塑中國AI晶片市場格局。
美國廠商損失慘重 中國本土廠商迎來黃金窗口
根據摩根大通分析,Nvidia預計將即時損失約150至160億美元收入,AMD則損失15至18億美元,約佔其今年數據中心收入的一成。
但影響遠不止於此。如果限制持續,勢必推動美國AI加速器在中國市場的大規模撤退。這不單包括Nvidia、AMD、Intel等GPU製造商,還涵蓋專門針對AI工作負載的應用專用積體電路(如Google TPU、Amazon Web Services的Trainium)等。
新規意味美國企業難以設計出既符合法規又能在中國市場競爭的晶片,最終只能逐步撤出中國,市場份額將由中國本土廠商逐步填補。
目前Nvidia H20及升級版H20E在中國市場僅略勝本土競爭對手。華為最新AI晶片昇騰910C的計算性能已達H20的2.6倍,雖然記憶體頻寬少兩成,但對現代AI推理和訓練模型依然至關重要。
H20的記憶體頻寬及Nvidia廣受歡迎的軟件生態(如CUDA平台),一直是中國AI公司選用Nvidia的重要原因。2024年中國已累計購買逾100萬顆H20晶片,並自2025年初開始大量囤貨,以應對出口限制風險。
隨著華為910C批量生產,並於5月起大規模出貨,華為更正與客戶洽談測試其910系列GPU的升級版910D,下一代昇騰920預計於2025年下半年投產。這顯示中國AI晶片廠商已具備滿足本地算力需求的能力。
中國本土廠商群起追趕 美國制裁或成推手
值得注意的是,華為只是眾多本土AI晶片廠商之一。寒武紀、海光、燧原、天數智芯、壁仞、摩爾線程等公司正積極研發競爭力更強的國產AI晶片,搶佔不斷擴大的市場。
未來幾年,阿里巴巴、字節跳動、百度、騰訊等中國科技巨頭仍會依賴現有Nvidia、AMD晶片庫存(如H100、H200、H800、H20等)。例如,據傳字節跳動在中國擁有16,000-17,000塊A100、60,000塊A800、24,000-25,000塊H800,海外業務則有2萬多塊H100、27萬塊H20及數萬張L20、L40等卡。
部分先進晶片,如Nvidia Blackwell系列,料將繼續通過灰色或非法渠道流入中國市場,尤其是這些晶片相比國產方案仍具明顯性能優勢。這些高階晶片亦可合法銷往中國科技巨頭的海外數據中心,進行AI模型訓練。
同時,中國AI企業的GPU庫存仍足以支撐未來數年模型開發。一般GPU折舊期為四至五年,這段時間內本土GPU廠商有望提升技術,逐步供應更具競爭力的國產AI晶片。
隨著外國GPU逐步折舊淘汰,中國企業勢必轉向國產AI晶片以滿足不斷增長的算力需求。這代表Nvidia、AMD本可賺取的數百億美元收益,將在未來數年被中國廠商取代。據估算,最新禁令令Nvidia、AMD即時損失約165至178億美元,相當於華為2024年研發開支的七成。
國產生態崛起 美國或將助長中國AI自主
這一新市場格局將強化中國本土AI晶片廠商的市場地位和財務實力,提升其再投資研發的能力,進一步加快創新、提升競爭力,鞏固中國AI硬件供應鏈,增強長遠韌性。
更重要的是,國產GPU在國內市場的廣泛應用,將帶動產品快速改進,形成更大的本地用戶反饋循環。隨著Nvidia等外資生態在中國停滯甚至撤退,本土玩家將有更多空間建立屬於自己的GPU生態,並逐步將外國競爭者排擠於門外,增加未來再進入中國市場的難度。
雖然H20全面禁售短期內會拖慢中國AI算力增長,但中期至長遠影響未必如美國預期。中國AI公司未來數年仍可憑現有Nvidia、AMD庫存及不斷進步的國產替代方案持續發展。美國通過出口管制遏制中國AI發展的最終目標能否實現,現時仍屬未知,因為中美AI模型實力的差距似乎正在縮小,而非拉大。
可以肯定的是,若新限制持續,美國AI晶片廠商將加速撤離中國市場,反而為中國本土廠商帶來巨大發展空間。美國本意是孤立中國,最終卻可能為中國企業鋪路。
編輯評論:管制加快「去美化」 美國或自陷孤立
美國對中國AI晶片出口的升級限制,看似是要遏制中國AI發展,實際卻可能加速中國在高性能計算和AI硬件領域的「去美化」步伐。當Nvidia、AMD等巨頭被迫退出,國產廠商不但獲得市場紅利,更能利用本地大規模用戶反饋,不斷優化產品,快速追趕甚至超越外國對手。這與冷戰時期美蘇高科技封鎖下蘇聯自給自足的歷史頗為相似。
值得思考的是,科技封鎖短線或可拖慢競爭對手步伐,但中長線往往適得其反——激發對方自主創新、研發投入和產業生態建設。美國一方面失去龐大中國市場,另一方面卻間接培養出全球最大的新興對手。當全球科技供應鏈逐步分裂,未來美國企業要重返中國市場,難度只會越來越高。
這場AI晶片「科技戰」反映出地緣政治下經濟與科技全球化的脆弱性。對香港、台灣或亞洲其他地區而言,這既是風險,也是機遇——如何在兩大陣營間尋找突破口,或許才是真正值得深思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