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交媒體充斥AI動作人偶(配件包括)
本週,女演員布魯克·希爾茲(Brooke Shields)分享了一個她自己形象的動作人偶,這個人偶還附帶了一個刺繡套件和一隻小獾。喬治亞州的國會議員瑪喬里·泰勒·格林(Marjorie Taylor Greene)則想像了一個自己的小雕像,旁邊有一把法槌和一本聖經。
這些超逼真的人偶目前在玩具店找不到,至少暫時如此。它們是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創造的,包括ChatGPT。
最近幾週,社交媒體用戶開始利用AI生成巴比風格的自我形象、他們的狗或喜愛的名人。安娜·溫圖爾(Anna Wintour)也未能倖免於AI人偶的待遇,連路德維希·范·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也被納入其中。
這一潮流令插畫師們感到沮喪,他們反對使用未經授權的藝術作品來訓練這些人工智能工具,並擔心AI對他們生計的影響。多位插畫師已經通過發佈自己創作的人偶圖像來回應這一現象。
“人類創作,”林翠芳(Linh Truong)的一幅插畫角落裡寫道,畫中她手持素描本,身邊有她的貓Kayla。
23歲的林翠芳住在紐約市,她認為AI動作人偶是科技公司試圖在個人層面與用戶建立聯繫的一種方式。
“他們的意思是,‘我們希望你在我們的產品中看到自己,’”她說。
對於許多人來說,這是一個誘人的可能性。
37歲的多倫多健身教練蘇茜·喬利亞(Suzie Geria)認為,ChatGPT為她創造的動作人偶相當逼真。這個人偶還附帶了一個壺鈴和一個卡通桃子,代表她在附近健身房教授的針對臀部的課程。
“看到自己以卡通形式呈現還是挺酷的,”她說。“我覺得我們在尋找其他方式來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中看到自己,而這個世界是非常線上的。”
喬利亞表示,她對那些可能因AI而失業的行業工作者充滿同情。“這是一個艱難的問題,但這也為人們帶來了快樂,”她說。
42歲的馬薩諸塞州安多佛的市場營銷專員帕特·巴瑟曼(Pat Bassermann)在周四使用ChatGPT輸入一段長段落的提示來創造自己的動作人偶。
“使用這張我的照片來創造一個我自己的動作人偶,放在一個膠囊包裝裡,風格像一個高級收藏玩具,”他寫道,並添加了對燒烤夾和“一個放鬆、友好的微笑”的要求。他上傳了一張頭像,幾秒鐘後就得到了圖像。
“妻子和孩子不包括在內,亂七八糟的家另售,”圖像底部寫著這樣一句話。
不久,他的三個女兒也想要自己的版本。在幾分鐘內,她們得到了配有馬尾辮、芭蕾舞鞋、視頻遊戲控制器和一杯波霸茶的人偶。
隨著AI平台的普及,它們的圖像生成能力也受到關注。藝術家和音樂家辯稱,這項技術威脅到他們的生計。許多深偽(deepfake)圖像不斷困擾著學校、政治活動和名人。
《紐約時報》對OpenAI及其合作夥伴微軟提起了版權侵權訴訟,指控他們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使用已發表的作品來訓練人工智能。對此,他們否認了相關指控。
在三月份,社交媒體上充斥著使用ChatGPT複製日本導演宮崎駿風格的視頻。作為回應,一些用戶流傳了一段宮崎駿在2016年紀錄片中稱AI“對生命本身的侮辱”的片段。
29歲的英國利茲插畫師瑪莎·拉特克利夫(Martha Ratcliff)表示,她花了多年時間發展出獨特的肖像風格。每當她看到一個新的AI肖像潮流,顯然是從真正的藝術家作品中獲取靈感而未付報酬時,她感到非常沮喪。
她理解跟隨潮流的樂趣,但她說:“如果你看看更大的畫面,會發現很多創意工作者都在擔心。”她補充道:“你不想看到這會抹去整個創意產業。”
她周六花了約20分鐘時間手繪了一幅自己的插畫,畫中她抱著新生兒,周圍是花朵、彩色鉛筆和一杯寫著“媽媽”的熱飲。
“人類創作的作品總是比機器人創作的好得多,”她說。
這一現象反映了AI技術在創意產業中的影響與挑戰,無論是對藝術家的影響,還是對人們對自我認知的重新定義。隨著AI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們必須認識到技術與創造力之間的界限,並思考如何在這場科技革命中平衡創意產業的持續發展與保護藝術家權益之間的矛盾。
以上文章由特價GPT API KEY所翻譯及撰寫。而圖片則由FLUX根據內容自動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