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職場新趨勢:AI助攻,三日半工作週?

Ai

2025年工作未來的變革

隨著2025年第一個完整工作周的開始,許多人對於未來12個月的目標充滿期待,而另一些人則對即將到來的工作年感到畏懼。近年來,工作環境經歷了重大變化,從各行各業的職業倦怠和壓力達到新高峰,到「靜默辭職」現象,以及越來越多人尋求更好的工作生活平衡和靈活的工作選擇。

那麼,2025年我們可能會看到哪些工作環境的變化?人工智能(AI)能否成為改善工作福祉的關鍵?《新聞周刊》訪問了多位專家,探討未來工作的前景。

縮短工作周的可行性

隨著遠程工作的興起,AI的發展引發了對其取代人力資源的擔憂。但如果AI能夠提升工作環境的福祉,讓人們每周工作更少的日子呢?

摩根大通的首席執行官Jamie Dimon曾在2023年接受彭博電視訪問時提出了3.5天工作周的概念。他說:「人們需要深呼吸,科技一直在取代工作。你的孩子將活到100歲,並且不會因科技而患上癌症,他們可能每周工作三天半。」

儘管Dimon的預測似乎激進,但研究顯示縮短工作周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2019年11月發表在《社會科學與醫學》期刊的一項研究指出,「工作周可以大幅縮短。」2021年6月在冰島進行的一項試驗,將工作周縮短至35至36小時,且薪水不變,結果顯示「生產力和服務質量在大多數試點工作場所保持不變或有所改善」,而且「員工的福祉在多個指標上顯著提高」。

技術與文化態度的變化

《就業已死:顛覆性技術如何改變我們的工作方式》的共同作者Deborah Perry Piscione認為,技術和文化態度的變化將推動我們朝向三天工作周或大幅縮短工作日的方向。她告訴《新聞周刊》:「這不僅僅是推測,隨著我們從以時間為基礎轉向以產出為基礎,這是一種自然進步。」

組織心理學家Edel Holliday-Quinn質疑傳統的工作結構。她表示:「9點到5點、五天工作周是為工廠和固定產出而設計的,然而在科技主導一切的今天,我們仍然堅持用小時來衡量努力,而不是用成果。」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教授Naeem Zafar則預測,「短工作周即將成為現實」。他表示,這一趨勢在COVID-19疫情期間已經開始發芽,許多人「每周工作少於40小時,但仍保持生產力和相同的收入」。

AI的角色與職位轉變

雖然AI的興起對各行各業的就業和遠程工作影響不一,但Kathy Diaz認為,AI無法完全取代所有工作,因為許多工作需要人類的創意、情感智力和複雜的決策能力。她指出,「隨著生成式AI和自動化優化日常任務,對柔性技能的重視將持續增加。」

AI在簡化任務方面帶來了挑戰和機遇。HP Newquist認為,法律、會計和廣告等重複性工作已經開始由AI處理,而手動貿易工作則受到的影響較小。

根據HumanX的一項調查,75%的企業技術領導者表示AI在日常運營中已經至關重要。Weitz認為,零售、網絡安全和娛樂行業面臨著工作流失的擔憂,但企業功能(如人力資源、運營、營銷和銷售)將比失去更多角色。

利用AI的潛力

AI承諾顯著提高生產力,Diaz強調了提升技能的重要性。根據Cognizant和牛津經濟學院在2024年1月發布的研究,生成式AI在未來十年內可能為美國經濟貢獻1萬億美元,90%的工作將在某種程度上受到AI的影響。

AI的預期是提高工作質量,讓人們能夠專注於更高價值的工作。例如,教師可以有更多時間以創新的方式與學生互動,律師可以專注於為客戶提供建議,而商業領導者可以優先考慮細緻的決策。

面對未來的挑戰

儘管AI在各行各業的益處已被認可,但為何我們仍未能完全擁抱AI?Holliday-Quinn表示,問題不僅在於後勤或缺乏技術,更在於心態。許多現任高層管理者仍然認為長時間工作等同於承諾和結果,而新一代的領導者則對靈活性和福祉有更深刻的理解。

Perry Piscione相信,這種變革——認識到生產力與在辦公桌前花的時間無關——可以通過AI的整合立即發生,並將對社會產生連鎖效應。她表示,隨著員工在錯開的時間工作,將會顯著減少都市區的高峰時段交通,從而帶來環境效益和生活質量的提升。

總的來說,Holliday-Quinn預見了許多獎勵,包括更快樂、更健康的勞動力、更高的生產力以及可持續的商業方式。她強調,「問題不在於變革是否會來臨,而在於我們願意多大膽地擁抱它。」

這些觀點不僅指引著未來工作的方向,也提醒我們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如何更好地平衡科技進步與人類需求。這是一個需要深思熟慮的時代,我們不僅要適應變化,還要主動塑造變化的內容。

以上文章由特價GPT API KEY所翻譯及撰寫。而圖片則由FLUX根據內容自動生成。

Chat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