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會否步IBM後塵?AI霸主地位難保?

Ai

OpenAI是IBM

IBM在雲計算市場的早期失利

Jack Raines
2小時前

現今最大的雲計算公司是誰?亞馬遜、谷歌和微軟,這三家公司市值均超過2萬億美元。這三家公司都是雲計算的早期進入者,分別在2006年、2008年和2008年推出AWS、Google Cloud和Azure。

然而,另一家科技公司IBM在AWS推出前四年就已經推出了“雲計算”。

早在2002年,IBM就宣布推出一項名為Linux虛擬服務的新服務,允許客戶在IBM數據中心的計算機上運行自己的軟件。客戶按使用量收費,而不需要簽訂長期合約。在2002年的《華爾街日報》報導中,IBM高管James Corgel表示,公司看到了“未來的巨大機遇”,預測按需計算市場在五年內將價值介於1000億到1500億美元之間。Corgel並不知道他有多麼正確:到2024年,僅AWS的年收入就超過了1000億美元,市場仍在增長。

然而,儘管IBM早早進入雲計算市場,但卻失去了市場份額。2023年,IBM的收入為620億美元,而AWS的收入則達到910億美元。雖然IBM可能是首個推出“雲計算”的公司,但由於未能找到合適的產品市場契合度,最終未能在市場中勝出。如今,IBM的市值大致與1999年和2000年時相當。

未來,當我們回顧這些人工智能公司時,可能會把OpenAI視為AI浪潮中的IBM:首個進入者卻未能捕捉到所有的經濟價值。

OpenAI面臨的挑戰

有幾個原因導致了這一結局。

首先,AI的擴展法則似乎正在提供遞減的回報。在11月之前,大家普遍認為隨著計算能力的提升,AI將持續進步。但OpenAI、谷歌和Anthropic已開始看到進一步增加計算能力所帶來的邊際回報減少。因此,OpenAI的新模型Orion未能達到公司的預期性能。

除了性能增長放緩之外,客戶也不再需要最尖端的模型來實現他們的目標,因為“普通”的便宜模型已經相當強大。大多數公司只需要一個AI模型來完成幾個特定的任務,而超強大的全能模型則顯得過於龐大和昂貴。

即使OpenAI的Orion模型證明是市場上最強大的模型,其對客戶的實用性也可能僅比一個便宜的替代品略高。

當性能提升停滯不前,客戶對改進的需求也趨於平穩時,模型會迅速商品化,並趨向相同的性能水平。當模型商品化後,客戶會選擇最便宜的選擇,從而侵蝕OpenAI的利潤空間。

金融科技獨角獸Ramp就是這種商品化的良好例子。它利用OpenAI的GPT-4回應來幫助微調Mistral和Meta的開源模型,結果是這些定制模型比GPT-4更便宜且更好。

OpenAI還面臨著人才流失的風險:由於外部投資者的優厚報價,早期員工已經出售了他們現在非常有價值的OpenAI股份,至少有九位高管已經辭職。在競爭激烈的AI市場中,Meta和馬斯克都在向其發起攻擊,失去頂尖人才可能是致命的。

這帶我們來到最後一點:競爭非常激烈。Meta、xAI和Anthropic正在投入數十億美元來持續擴展他們的AI模型,而企業可以對其開源模型進行微調以滿足自身需求,這些開源模型也在不斷改進。隨著基礎AI技術的不斷提升,客戶可能會更傾向於成本效益,這對於OpenAI來說並不樂觀,因為其模型的運行成本高於開源替代品。

未來20年,我們可能會生活在一個AI普及的世界,但OpenAI不會是最大的贏家,因為技術將會商品化。今天OpenAI的市值為1570億美元,那麼20年後它是否還會像IBM一樣,保持相同的市值?也許會。

評論

這篇文章引發了對於科技企業競爭和市場動態的深刻反思。IBM的早期優勢並沒有轉化為持久的市場領導地位,這提醒我們在快速變化的科技環境中,僅僅是首個進入市場並不足以確保成功。OpenAI的情況同樣值得關注,特別是在AI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企業如何適應市場需求和技術變革將是其生存與發展的關鍵。

此外,文章提到的商品化趨勢也值得重視。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AI領域,競爭將變得更加激烈,這可能會導致價格戰的出現。企業必須不斷創新,尋找獨特的市場定位,以保持競爭優勢。OpenAI若不能及時調整策略,將面臨被市場邊緣化的風險。這不僅是對OpenAI的警示,也是對所有科技公司的提醒。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唯有持續的創新和靈活的策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以上文章由特價GPT API KEY所翻譯及撰寫。而圖片則由FLUX根據內容自動生成。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Chat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