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曼哈頓法官宣布哈維·韋恩斯坦強姦指控審判無效
紐約消息——負責審理哈維·韋恩斯坦刑事案件的法官於周四宣布,對前好萊塢電影大亨的強姦指控審判結果無效。這一決定是在韋恩斯坦日前被判犯有重罪性侵罪名後作出。
法官柯蒂斯·法伯(Curtis Farber)結束審判,原因是陪審團主席拒絕繼續商議,之前多日陪審團內部存在嚴重分歧,且部分爭論甚至在法庭上公開表達。
檢方計劃就2013年韋恩斯坦涉嫌對有志成為演員的潔西卡·曼(Jessica Mann)施加第三級強姦指控進行第三次審判。法官法伯表示此案將繼續審理,並定於7月2日舉行聽證會。
陪審團於星期三裁定韋恩斯坦犯有另一項一級刑事性行為罪,指控他於2006年性侵前製作助理米莉安·海利(Miriam Haley)。但對於2002年涉嫌侵犯有志演員卡婭·索科拉(Kaja Sokola)的同一罪名,陪審團則裁定無罪。
現年73歲的韋恩斯坦否認所有三項刑事指控,堅稱未曾侵犯任何人或進行非自願性行為。他計劃對該定罪提出上訴,該罪名最高刑期可達25年監禁。
韋恩斯坦的律師亞瑟·艾達拉(Arthur Aidala)在法院外向媒體表示:「我們掌握了強有力的證據,顯示本案陪審團存在嚴重不當行為,包括他們不當考慮了關於韋恩斯坦行為的外部證據。」
韋恩斯坦同時對2022年在加州被判強姦罪提出上訴,該案判處他16年監禁。
由於加州的定罪,韋恩斯坦在曼哈頓審判前數月一直被羈押,期間曾被關押在臭名昭著的萊克斯島監獄及曼哈頓醫院。這場審判於4月23日開庭。
#MeToo運動與韋恩斯坦案
韋恩斯坦曾是米拉麥克斯電影公司的共同創辦人,該公司製作過多部奧斯卡獲獎作品,如《愛情限時簽》(Shakespeare in Love)和《黑色追緝令》(Pulp Fiction)。
韋恩斯坦的醜聞於2017年曝光,成為#MeToo運動的催化劑,鼓勵女性勇敢揭露權勢男性的性騷擾行為。
2020年,另一陪審團在曼哈頓法院判定韋恩斯坦強姦潔西卡·曼及性侵米莉安·海利罪名成立,但紐約州最高法院去年推翻了該判決。
目前已有逾100名女性指控韋恩斯坦性騷擾或性侵。
周四宣布審判無效的前一天,陪審團主席告訴法官法伯,其他陪審員因他拒絕改變對強姦指控的投票而對他大聲斥責甚至威脅。
該陪審團主席未公開透露其投票傾向,法官隨即讓陪審團休庭冷靜。
檢方在6月3日的結案陳詞中表示,證據顯示韋恩斯坦利用權力和影響力陷害及虐待女性。
辯方則辯稱,指控者因與這位奧斯卡製片人曾有自願性關係但未能在好萊塢成名,故出於怨恨而在證人席上撒謊。
韋恩斯坦同名的電影公司於2018年3月申請破產,距離他被廣泛指控性騷擾僅五個月。
—
評論與啟示
韋恩斯坦案的最新發展再次凸顯了性侵案件審判中的複雜性與敏感性。陪審團內部的嚴重分歧不僅反映出證據和證詞的爭議,同時也揭示了陪審制度在處理高度社會關注案件時的壓力與挑戰。陪審員之間的衝突甚至威脅,暴露了審判過程中人性與心理層面的脆弱。
此外,韋恩斯坦利用其權勢影響審判結果的指控,提醒我們司法公正的維護需要更嚴格的監督和透明度。律師提出的陪審團不當行為證據,若屬實,可能影響整個案件的合法性,這對受害者和公眾信心都是嚴重打擊。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MeToo運動推動下的韋恩斯坦案件仍在持續發酵,顯示社會對性侵害問題的關注不僅是道德譴責,更是法律制度的試金石。這場審判不僅是對韋恩斯坦個人的審判,更是對權力濫用、性別正義和司法透明度的一次社會檢驗。
未來,如何在保障被告權利與受害者正義間取得平衡,將是司法系統必須正視的課題。對香港社會而言,韋恩斯坦案亦提供了寶貴的反思機會,促使我們檢視本地性侵案件的審理程序及對受害者的支持機制,推動更完善、更人性化的司法改革。
以上文章由特價GPT API KEY所翻譯及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