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殺入中國即時零售大戰
4月30日,正值中國迎來五一黃金周假期前夕,阿里巴巴正式加入美團、京東等巨頭的即時零售(Quick Commerce)戰場。
根據阿里巴巴公佈,集團旗下所有即時零售服務,現已整合到淘寶App頂部菜單一個新入口:「閃購」。這個「閃購」名稱,與美團的即時零售服務同名,涵蓋了外賣送餐(由阿里旗下餓了麼負責)、超市/便利店、藥品、時尚百貨、手機及數碼產品等多個品類。
中國媒體報道,阿里原本計劃在年中「6.18」大促期間推出這項服務,但由於近期京東與美團在即時零售及外賣領域的激烈競爭引發大量關注,阿里決定提前上線,搶佔風頭。
據悉,阿里及餓了麼為推動用戶採用「閃購」,準備了超過人民幣100億元(約13.8億美元)的補貼。
編輯深度觀察與啟發
1. 中國即時零售大戰全面公開化
阿里巴巴、京東、美團等巨頭,現時都把即時零售作為頂層戰略,並給予入口流量傾斜,戰場正式由暗戰走向明面,競爭進入白熱化。
2. 抖音、拼多多或成潛在攪局者
其實,抖音早已推出「1小時達」的即時配送服務,或將進一步整合並擴大規模。拼多多亦極有可能入局,推出自己的外賣或即時零售服務,行業格局或將再洗牌。
3. 京東「外賣」難度大,阿里或成美團最大威脅
美團和阿里作為外賣老兵,對行業運營有深厚積累。業界普遍認為,京東的組織能力難以支撐外賣這種高頻高壓業務,未來可持續性存疑。反而阿里,既有餓了麼這條成熟的外賣線,又有盒馬鮮生、天貓等強大供應鏈,以及淘寶這個流量巨獸(活躍用戶數遠超京東),對美團構成實質威脅。
4. 阿里組織執行力仍是最大變數
阿里每次推出新業務,最終能否落地,核心還在於組織協同與執行力。過去幾年,阿里內部多線作戰、協同困難的問題一直未解,這次「閃購」能否真正整合各條業務線、形成合力,仍需觀察。
5. 短期內補貼戰難免,誰能熬到最後?
現時美團非外賣類即時零售日訂單已超1800萬,執行力極強。多數行業觀察者仍看好美團最終勝出。但短期內,行業必然陷入激烈的補貼燒錢大戰,直到市場出現新平衡。
6. 供應鏈與線下零售商迎來新機遇
品牌商、線下零售商應更積極擁抱即時零售,特別是一線城市的門店可直接參與「閃購」,比單純依賴電商倉庫更靈活。對於苦於人流下滑的傳統零售商來說,這是轉型的新出口。
7. 中國經驗將輸出海外,全球即時零售新戰場開啟
這場即時零售大戰不會止步中國。印度、中東、拉美等地已有類似模式萌芽,美國的DoorDash等玩家能否複製中國經驗,值得全球關注。
評論與延伸思考
中國即時零售的戰火,實際上是中國互聯網巨頭在用「速度+補貼」再次定義消費體驗。這種競爭模式,背後是極致的供應鏈整合、平台流量分發能力,以及對城市物流的精細化管理。阿里這次「閃購」高調入局,既是對美團、京東的正面挑戰,也是對其自身組織協同力的又一次大考。
值得關注的是,這場大戰其實是一場「流量入口爭奪戰」與「最後一公里物流革命」的結合。誰能最快把用戶需求與線下供應鏈無縫連接,誰就能在新一輪消費升級中佔據主導地位。而這種模式,對香港、台灣甚至東南亞市場的零售科技發展,都有極強的參考意義——未來的零售,將不再只是線上線下的簡單融合,而是以「即時、全品類、全場景」為核心的智慧供應鏈比拼。
最後,這場補貼戰誰能笑到最後,或許並不只是資本和流量的較量,更是企業組織變革、技術創新與消費者洞察的綜合實力體現。阿里、美團、京東、抖音、拼多多……誰能真正打造出下一代中國式零售奇蹟,值得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