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彩AI預測賽後檢討!邊個模型預測最叻? 每次攪珠當晚10:30更新免費睇!

開源電子公司:下一個產業巨頭?

下一代最有價值的電子公司會唔會係開源?

近幾十年最具顛覆性的科技,背後都有一個共通點:開源基礎。由世界寬網(World Wide Web)作為開放項目面世,徹底改變咗人類溝通、商業運作同知識分享方式;而開源操作系統 Linux,已經成為互聯網嘅支柱,驅動住數以百萬計嘅伺服器、超級電腦同嵌入式系統。到今日,RISC-V 呢個開放指令集架構,亦正為半導體設計帶嚟新一輪衝擊,證明開放架構有能力挑戰傳統專利巨頭。

開源硬件:創新新引擎

如果開源軟件已經推動咗各行各業創新,咁硬件點解要例外?事實上,向開源硬件轉型已經開始。肯擁抱開源嘅公司,將會引領下一波工業創新。相反,拒絕轉型嘅企業,只會步過去既舊路——產品過快過時、生產成本不斷上升、無法追上市場需求。

以荷蘭電動單車公司 VanMoof 為例,佢哋本來承諾要顛覆城市出行,但產品卻鎖死喺自己專利系統,只有官方先可以維修。最終公司破產,大量車主無人維修,變相「被遺棄」。新東主接手後,唯有開放俾第三方維修。道理好簡單——開放唔係弱點,而係長遠生存策略。

呢個教訓對電子業同樣適用。根據 Statista 預測,全球電子市場到 2025 年會達到 5,363 億美元,2029 年前年複合增長率達 7.35%,全球用戶多達三十億。即使市場增長迅速,供應鏈中斷、成本上升同監管壓力,已經迫使企業重新思考策略。開源硬件提供咗一個新選擇——唔再受制於難以採購嘅專利零件,而係可以打造更靈活、易維修、由全球工程師社群支持嘅產品。

開源平台已經起革命

開源電子平台已經證明,創新唔一定要困喺封閉系統。Raspberry Pi 最近上市,證明咗開源商業模式唔單止可行,仲吸引到資本市場投資。Raspberry Pi 令工程師、學生、企業都可以用低成本獲得強大開發工具。Red Pitaya 亦用開源方法,打破昂貴封閉儀器壟斷,推出平民化、軟件定義儀器。兩間公司加埋 Arduino,正將重心由 DIY、學術市場,積極推向工業應用——因為工業界對靈活、開放硬件需求急速上升。

消費電子領域,Fairphone 走另一條路——設計可換組件嘅模組化智能手機。唔同於 Apple 等大品牌限制獨立維修同軟件更新,Fairphone 允許用戶自己換電、換鏡頭、換零件,大大延長手機壽命。汽車行業都開始轉變,Rivian、Lucid Motors 注重維修性同自訂功能,與 Tesla 既封閉生態形成鮮明對比。美國、歐盟新出台嘅維修權法例,亦進一步施壓,迫使製造商重新審視策略。

理論上,呢啲轉變挑戰咗「計劃性報廢」依賴。但呢啲新公司有冇足夠規模、效率、品牌力真正撼動行業巨頭?雖然佢哋模式迎合愈來愈多消費者對可維修、可升級產品嘅需求,但要撼動 Tesla 或 Apple,暫時仍然有難度。佢哋會唔會係小眾替代品,定係法規同市場期望轉變,最終逼全行業走向開放、可維修設計?

開源的真正威力:集體創新

開源最大優勢就係集體協作。公開設計圖、軟件、應用筆記,開源平台凝聚咗一班創新者,不斷改進同適應技術。呢種集體力量大大加快開發周期,推動整個行業進步,令細公司都可以做到過去只有巨型研究機構先做得到嘅突破。

有人質疑開源硬件安全性,認為公開設計會令產品更易有漏洞。但實際上,開源安全反而更高。因為全球開發者、工程師、研究員會持續檢查、測試同改良設計,漏洞更易被發現同修正。正如著名安全專家 Bruce Schneier 所講:「安全唔係靠秘密,而係靠透明。」開源硬件就係靠透明,建立起韌性、可靠同信任。

呢種透明度,令全球最先進機構同公司都選用開放硬件。Red Pitaya 嘅 STEMlab 已經被 NASA、CERN、MIT、Bosch、Siemens 等廣泛應用,工程師仲會根據自己需要自訂用於射頻測試、工業自動化、LiDAR 感測等。新一代產品 Gen2 亦即將推出,進一步拓展工業市場。

半導體與 AI:開放與封閉的爭持

半導體行業都正向開放、靈活、模組化硬件轉型。預計 2025 年歐洲半導體收入達 684.4 億美元,背後推動力就係對可自訂組件嘅需求急升。以往開發者被 Arm 等專利 CPU 架構綁死,彈性低、授權費貴。RISC-V 開放指令集打破壟斷,企業無需再俾高昂授權費,可以自由設計專屬晶片。Qualcomm、Western Digital、阿里雲等大公司都開始用 RISC-V,開源硬件已成為半導體行業新核心。

AI 領域同樣面臨「開放 vs 封閉」爭論。OpenAI 嘅 ChatGPT 屬於封閉模式,但 Meta 就用開源 LLaMA 模型。最近 AI 業界大地震,NVIDIA 股價受壓,因為 DeepSeek-V2 證明強大 AI 模型唔一定要超級算力,打破咗誰主 AI 江山嘅迷思。開源 AI 有潛力挑戰巨頭,但最終誰勝誰負仍未明朗。AI 應否走開源路,讓創新與監督更廣泛,抑或封閉模式繼續主導,仍然係一場未完的拉鋸戰。

硬件必須進化,開源將成關鍵

科技變化一日千里,企業需要可以隨時升級、適應新需求嘅硬件。傳統固定功能、受制於僵化供應鏈嘅電子產品,已經唔合時宜。開源硬件提供咗一條新路:打造可升級、可維修、唔會咁快過時嘅產品,企業無需再依賴專利生態圈,可以更快創新、應對市場變化。

電子行業正處於轉捩點。現時專利系統仍佔主導,確實有佢優勢——用戶體驗佳、標準化高、生態圈緊密。但代價愈來愈高:成本上升、供應鏈風險、消費者同監管壓力加大。反觀擁抱開源設計、維修性、模組化嘅公司,創造緊另一種價值——著重產品長壽、適應力、可大規模創新。問題唔係開源硬件會唔會一夜之間主導市場,而係行業有幾多部分會被迫採納開源原則,先可以繼續生存。

編輯評論:開源硬件,香港電子業的契機?

香港作為國際科技貿易樞紐,長期依賴 OEM、ODM 模式,受制於上游專利、供應鏈波動。開源硬件帶嚟嘅最大啟示,就係「去中心化」同「協作創新」——一班細型廠商、創客、工程師,只要有能力同社群協作,就有機會打破巨頭壟斷,甚至自訂屬於自己嘅產品生態。

更重要係,開源硬件與可維修、可升級理念,正好回應全球對可持續發展、減廢減碳嘅新趨勢。香港電子業如果能夠把握呢波潮流,積極參與開源硬件社群,甚至組織本地維修、升級產業鏈,有望喺新一輪全球分工中搶佔先機。

不過,開源硬件要真正主導市場,仍然要面對品牌建立、規模經濟、用戶習慣等多重挑戰。消費者願唔願意為開源產品買單?企業點樣平衡開放同商業保密?香港創科政策又有冇足夠配套支持?呢啲都係值得深思嘅問題。

總括而言,開源硬件唔會一夜成為主流,但佢已經係一條不容忽視嘅新路。香港電子產業、創客、工程師——你哋準備好未?

Chat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