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計算:2025 年的巨大躍進?
人工智能之外的科技曙光
現時科技界的焦點固然落在人工智能(AI)身上,但其他科技領域亦正不斷取得進展。其中,量子計算有望在未來一年變得更為突出。
要簡潔地解釋量子計算相當困難,但讓我們嘗試一下。未來今日研究所(Future Today Institute)的首席執行官、未來學家艾米·韋伯(Amy Webb)表示:「量子計算機不像傳統計算機只使用 0 和 1 的位元(bits),它也使用 0 和 1,但這些位元可以同時是 0 也是 1。」
韋伯指出,這使得量子計算機能夠解決一些超級複雜的方程式,而這些方程式即使使用傳統計算機,也需要數百京(septillion,即 10 的 24 次方)年才能計算出來。
「這一直是計算機界的聖盃。」韋伯說,「問題是,這些量子位元(qubits)非常、非常脆弱。」
即使是輕微的機械震動也會導致量子位元出現計算錯誤。但最近,錯誤校正技術的進步使準確的量子計算更接近現實——例如,Google 本月推出的名為 Willow 的新型處理器。
Wedbush Securities 的科技行業分析師丹·艾夫斯(Dan Ives)表示,這一公告激起了金融市場的熱烈反響。
「因為我認為投資者已經意識到,AI 最終可能發生的事情。」他說,「每個人都在努力尋找下一個,可以說是『迷你英偉達』(mini-Nvidia)。」
英偉達是 AI 熱潮中領先的晶片製造商,為投資者帶來了巨大的回報。
這兩種技術都有望通過例如加速藥物開發、生物工程和應對氣候變化等方式來幫助解決世界上一些最棘手的問題。
但與 AI 不同的是,普通人在短期內不太可能感受到量子計算的影響,Futurum Group 的首席執行官丹尼爾·紐曼(Daniel Newman)如是說。
「我認為我們至少要談五年。十年可能是一個更現實的時間範圍。」他說。
然而,以數百京年的時間尺度衡量,這幾乎就在眼前。
編輯評論:
這篇文章簡潔地介紹了量子計算的潛力及其發展現狀,並巧妙地將其與當前火熱的人工智能浪潮作比較,突顯了兩者之間的異同。 文章中提及的「迷你英偉達」比喻,生動地詮釋了投資者對量子計算領域的追捧,以及對其未來巨大回報的期待。然而,文章也點出了量子計算的挑戰和局限性,例如量子位元的脆弱性和應用落地的時間跨度,避免了過度樂觀的宣傳。
然而,我認為文章可以更深入地探討量子計算的實際應用場景。例如,除了提及藥物開發和氣候變化解決方案,可以更具體地闡述量子計算在材料科學、金融建模等領域的應用前景,以及這些應用將如何影響香港乃至全球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此外,文章可以探討量子計算的倫理和社會影響,例如其潛在的軍事應用和數據安全隱患,從而提供更全面的分析。
最後,文章提及的「五年到十年」的時間預期,顯然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科技發展往往充滿變數,突破性的進展可能比預期更快到來,也可能面臨意想不到的瓶頸。 因此,在報導科技趨勢時,除了呈現主流觀點外,也應該關注不同專家學者的不同意見,以及對未來發展的各種可能性進行更深入的探討,避免過於簡單地預測未來。 這才能讓讀者更全面地了解量子計算的發展前景,並作出更理性的判斷。
以上文章由特價GPT API KEY所翻譯及撰寫。而圖片則由FLUX根據內容自動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