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YouTube Premium 家庭 Plan成員一位 只需
HK$148/年!
不用提供密碼、不用VPN、無需轉區
直接升級你的香港帳號 ➜ 即享 YouTube + YouTube Music 無廣告播放
迪士尼與環球控告AI新創公司Midjourney,揭開AI生成內容版權爭議新篇章
好萊塢兩大巨頭迪士尼與環球影業,日前向快速崛起的AI新創公司Midjourney提起版權侵權訴訟,標誌著AI生成內容未來走向的激烈爭奪正式升級。迪士尼旗下擁有皮克斯、星球大戰、漫威及《神偷奶爸》等知名品牌,而環球影業同樣是娛樂界的重量級玩家,兩家公司指控Midjourney在未經授權下,利用其擁有版權的作品作為AI影像生成模型的訓練資料,涉嫌侵害智慧財產權。
這是首宗由好萊塢主要影視公司提出的AI版權侵權訴訟,象徵藝術家、新聞媒體及內容創作者對抗AI企業利用其作品作為訓練數據的持續戰爭,目的在於阻止或至少讓AI公司為此付費。
隨著AI技術飛速發展,科技公司爭相打造並商業化能產出好萊塢水準影像與影片的工具。專家指出,這些工具未來幾年將改變電影製作及娛樂產業的面貌,而這場訴訟正是好萊塢巨頭試圖確保自身在未來影視生態中地位的一場關鍵戰役。
洛杉磯律師事務所McKool Smith的合夥人查德·哈默爾(Chad Hummel)表示:「這是一個『終於』的時刻。」過去娛樂巨頭在研究顯示AI工具可能生成侵權內容時多持觀望態度,但如今他們正積極加入戰局。
Midjourney是少數能讓用戶即時生成影像的AI工具之一。起初只是新奇玩意,現已成為網絡內容的主要來源,人們利用Midjourney及其他生成器如OpenAI的Sora和Stable Diffusion,創造從迷因、色情內容到重新詮釋電影及電視角色的各式作品。
然而,這些影像並非憑空產生。AI模型是透過吸收數百萬網絡上的文字與圖像訓練而成,其中包含藝術家及影視工作室擁有版權的作品。AI業者聲稱,他們的生成內容屬於全新創作,且訓練資料符合版權法下的「合理使用」原則。但藝術家與中小型媒體公司則反駁,認為AI實際上是在竊取他們的作品。
迪士尼和環球在訴狀中將問題簡化為善惡之爭,形容Midjourney是「無底的抄襲深淵」。AI產業支持者則反駁,認為傳統媒體公司阻礙技術進步,扼殺可能激發創意的新潮流。
Midjourney未回應置評請求。
訴狀於加州中區聯邦地方法院提出,指控Midjourney「試圖坐收迪士尼創意成果的漁利」,其AI影像服務如同「虛擬自動販賣機」,製造出未經授權的迪士尼及環球版權作品複製品。
確實,網絡上已流傳大量AI生成的經典角色影像,如瑪利歐、史瑞克及小熊維尼等,甚至有時在社交媒體上爆紅,催生全新形式的同人創作。星戰迷不必再四處搜尋故事與影像,現可用AI影片生成器打造一部逼真的11分鐘星戰短片,包含寫實場景與角色。
不過,華盛頓郵報測試發現,AI影片技術尚未成熟到能產出可接受水準的長片或電視劇。
康奈爾大學法學教授詹姆斯·格里梅爾曼(James Grimmelmann)指出,這或是版權持有人遲遲未對AI影片生成器提告的原因。雖然AI音頻已能製作出聽似人聲的歌曲,但AI影片仍未達到那個層次。以OpenAI的Sora為例,僅能生成約一分鐘長的影片。儘管速度和流暢度遠超前代模型,但仍缺乏導演和影視公司所需的細緻控制。
然而,製作公司已開始利用AI進行前期構思、特效及螢幕影像製作。自2021年OpenAI推出影像生成器DALL-E後,AI內容品質迅速提升,OpenAI與Google等公司現已對外提供影片生成服務。許多人相信,完全由AI生成的內容進入主流娛樂只是時間問題。代表電影及電視演員的工會SAG-AFTRA已與語音AI公司簽訂協議,允許演員授權使用其聲音,本週更與多家遊戲公司達成初步協議,若演員的聲音或形象出現在AI生成的遊戲中,將獲得報酬。
工會於週一在部落格表示:「耐心與堅持促成了一項協議,建立了必要的AI護欄,保障表演者在AI時代的生計。」
同時,Moonvalley和Runway等新興AI初創公司已與好萊塢工作室合作,將AI整合進製作流程。
這場訴訟是版權持有人對AI公司發起的一波訴訟浪潮中的最新一樁,涵蓋藝術家、作者及媒體公司。最受矚目的是《紐約時報》起訴OpenAI的案件。與此同時,許多版權方也與AI公司簽訂數百萬美元的授權協議,允許後者全面使用其內容(華盛頓郵報也與OpenAI有內容共享協議)。
迪士尼與環球的訴訟策略與其他案件不同,要求Midjourney對生成內容進行篩選,而非完全避免使用影視公司的智慧財產。
格里梅爾曼表示:「此案似乎更著眼於確立版權方對非AI平台的期望:必須下架明顯抄襲的作品。」
哈默爾則認為,電影公司不願見到科技公司能無償利用其作品訓練模型,將他們排除在利益之外。
「這不是好萊塢試圖封殺生成式AI,」他說,「而是關於合理補償。」
遊戲藝術家暨創作者權益活動家喬恩·藍姆(Jon Lam)表示,許多視覺藝術家已感受到AI帶來的衝擊。他目睹身邊專業人士難以尋得工作,因AI只需點擊幾下即可模仿多種藝術風格。他認為本次訴訟是對創作者的一大鼓舞,期望阻止影視及遊戲公司無償使用藝術家作品。
芝加哥大學電腦科學教授、保護視覺藝術免遭AI模仿軟件Glaze的開發者趙賢(Ben Zhao)指出,若迪士尼與環球勝訴,未必能防止娛樂產業被AI取代,但能大幅限制AI可用的素材。缺乏新鮮數據,AI生成器將反覆翻炒同樣視覺元素,降低對製作公司的價值。換句話說,AI公司與影視工作室均依賴藝術家持續創作並維持生計。
部分科技領袖主張,若不能使用版權資料訓練模型,打造ChatGPT等工具幾乎不可能,要求AI企業向每位創作者付費,將阻礙帶來龐大經濟利益的AI熱潮。
代表科技企業(含Midjourney)的中左翼貿易組織「進步商會」AI、創意與版權項目負責人亞當·艾斯格勞(Adam Eisgrau)認為,迪士尼與環球應擁抱AI影片,而非提告阻撓。
艾斯格勞說:「我的第一反應是,電影產業歷史悠久,記性卻很短。」他將本案比作數十年前影視公司控告錄影帶播放器製造商卻敗訴的案件,並指出後者反而因該技術獲利豐厚。
同時,AI影片每有新進展,科技迷總是熱切期待。一段於Reddit論壇r/aivideo發布的短片,是一部不存在的電影預告,畫面風格明顯借鑒星戰等科幻系列。
一名網友留言:「請把它做成長片吧,肯定瘋狂爆紅。」
發布者回應:「就是這個計劃!」
(Nitasha Tiku亦參與報導)
—
評論與啟示
這場由迪士尼與環球對Midjourney提起的訴訟,不僅是版權保護的法律戰,更反映出娛樂產業在AI浪潮下的生存與轉型困境。AI生成內容的迅猛崛起,挑戰了傳統創作權與產業鏈的利益分配模式。雖然AI能帶來前所未有的創作自由與效率,但背後卻是無數藝術家與創作者的勞動被機器「吸納」甚至「複製」。
這場官司或將成為判定AI訓練資料使用範圍與合理性的關鍵判例,甚至影響全球AI與內容產業的發展路徑。若法院支持迪士尼與環球,AI公司將面臨更嚴格的資料使用限制與授權義務,可能抑制技術創新速度;若AI公司勝訴,則可能加速AI內容產業的爆發,但也加劇創作者權益的被侵蝕。
此外,這場訴訟也提醒我們,科技進步不應忽視倫理與公平,尤其在創意產業,人的創作勞動不應被簡化為數據資源。業界應該尋求雙贏方案,例如合理授權與收益分享機制,讓AI成為擴展人類創意的工具,而非剝削的利器。
最後,這場案件也凸顯出傳統產業對科技變革的適應力與策略轉變。過去電影業對錄影帶、數位串流的抵抗已成歷史,它們如何面對AI帶來的挑戰,將是影響未來娛樂生態的重要因素。整體而言,這是技術、法制與創意產業三方交織的複雜博弈,值得持續關注。
以上文章由特價GPT API KEY所翻譯及撰寫。而圖片則由FLUX根據內容自動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