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IDIA股價前景分析:為何分析師對未來走勢出現分歧?
NVIDIA(輝達)截至2025年5月2日市值高達2.72萬億美元,繼續穩坐人工智能及數據中心技術領域的領導地位。現時股價為111.52美元,當日升幅2.54%,但年初至今仍下跌18.9%。這表現不及標普500指數及標普半導體指數,令市場對其未來增長產生疑慮,尤其是在外圍壓力愈來愈大的情況下。
本文將深入分析NVIDIA近期表現,探討其長遠增長是否值得擔憂。
兩極化走勢:財務實力與市場波動並存
2025財年,NVIDIA收入大增114%,達到1,305億美元。根據美國通用會計準則(GAAP),每股盈利(EPS)更飆升147%,達2.94美元。過去十二個月(TTM)的EPS為2.99美元,按年增長130.77%。
截至當日6:15 PM,NVIDIA的24小時股價圖顯示微跌0.03%。目前市盈率(PE)達37.29倍,這主要受強勁GPU需求及Blackwell AI超級運算平台成功帶動。NVIDIA行政總裁黃仁勳形容這個平台正以「光速」推進。
看好前景:AI領導地位無人能及
華爾街大多數專家都持樂觀態度。42位覆蓋NVIDIA的分析師中,有37位給予「強烈買入」評級。
Fundstrat的Tom Lee預計,NVIDIA有望在未來十年內年收入突破1萬億美元,主要受AI基建投資推動。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最近重申「增持」評級,指全球推理晶片短缺及GPU需求持續,儘管市場憂慮,但前景仍然樂觀。
NVIDIA的Blackwell架構及持續創新,進一步鞏固了長線看漲的論據。該公司一向超額完成盈利預期,令投資者對其營運實力及技術領先地位充滿信心。
但投資者為何仍然憂慮?以下將逐一拆解。
看淡警號:估值壓力、監管風險及競爭加劇
並非所有人都信心十足!持保留態度的人列舉出以下幾點:
估值壓力:即使近期股價回調,NVIDIA的市盈率仍遠高於大市平均。有意見認為,未來的增長預期已經反映在股價之上。
地緣政治風險:美國對中國出口高端AI晶片的限制,影響了NVIDIA的收入預測。隨著監管壓力增加,NVIDIA或面臨更多國際障礙。
客戶需求減弱:主要客戶Super Micro Computer下調第三季指引,指因平台決策延遲,市場擔心大客戶自家研發晶片,令需求減少。
競爭加劇:AMD、Intel、華為及新興企業如DeepSeek等,積極進軍AI及客製化晶片領域。雲端巨頭也傾向自家解決方案,直接挑戰NVIDIA的領導地位。
經濟壓力:2025年首季美國GDP意外下跌0.3%,消費開支疲弱,科技股估值受壓。NVIDIA股價亦於4月30日下挫2.5%,反映市場整體不安。
分歧核心:分析師意見兩極
分析師分歧源於市場訊號混亂。雖然整體看法偏向樂觀,但最高目標價(220美元)與現價差距大,預示未來波動劇烈。平均目標價為166.10美元,意味潛在升幅52.5%。但一旦增長放緩或遇上監管衝擊,股價隨時急轉直下。
總結:機會還是高估?
NVIDIA的股價預測呈現出罕見的「強勁表現+高度不確定性」組合。雖然在AI和數據中心領域無人能敵,但估值高企、市場飽和及監管風險揮之不去。對投資者而言,NVIDIA是一場關於AI未來的高風險賭注,既代表巨大機遇,同時潛藏不小的脆弱。
編輯評論:AI泡沫的試金石——NVIDIA的未來是「新蘋果」還是「新思科」?
NVIDIA現時的處境,某程度上像極了千禧年科網泡沫時的思科(Cisco)——當年也是科技龍頭,市值高企,人人追捧。但最終,泡沫爆破後,思科用了20年都未能重返高位。NVIDIA雖然在AI領域一騎絕塵,但「AI泡沫」的風險不能忽視。現時市場對AI的預期極高,NVIDIA的估值已把未來十年的增長「預支」了不少。
另一方面,NVIDIA的技術壁壘確實深厚,特別是在GPU及AI運算平台上,短期內難有對手完全取代。但科技行業一向變化極快,客戶自研晶片、競爭對手崛起、地緣政治博弈,任何一項都可以令NVIDIA的領導地位動搖。
投資者要思考:NVIDIA會否成為下個蘋果(Apple),持續創新並主導新一輪科技浪潮?還是會像當年的思科一樣,成為泡沫下的犧牲品?現階段,NVIDIA是高風險高回報的代表,值得持續關注,但切忌盲目追高。
最後,AI革命才剛起步,NVIDIA的故事未完,但投資者必須有心理準備,這條路不會一帆風順。真正的贏家,往往是那些能夠冷靜評估風險、堅持長線價值的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