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偉達(Nvidia)股價回顧:4月14至18日一週大事剖析
AI芯片龍頭英偉達一週重挫8.5%,兩大事件成焦點
上星期,人工智能(AI)芯片巨頭英偉達(Nvidia,NASDAQ: NVDA)股價大跌8.5%,主要原因是受美國出口限制影響及財務預警拖累。由於復活節假期,美股僅交易四天,英偉達股價最終收報每股101.49美元。
作為參考,標普500指數同期下跌1.5%,而以科技股為主的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則跌2.6%。英偉達主要競爭對手超微(AMD)亦下滑6.3%。這反映出科技板塊整體受壓,但英偉達的跌幅明顯更大。
美國本土AI超級電腦產能部署,投資者一度受落
英偉達在週二逆市微升1.3%,當天標普500僅跌0.2%。原因是公司於週一在官方博客宣布,正聯同製造夥伴於美國設計及建造全新廠房,首次實現「全美國製造」AI超級電腦。英偉達計劃四年內,透過多間合作企業,在美國打造高達5,000億美元的AI基礎設施。
具體而言,英偉達已在台積電(TSMC,NYSE: TSM)位於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廠房生產最新的Blackwell AI芯片。台積電一直是英偉達的主要晶片代工夥伴。此外,英偉達亦與Amkor及SPIL(矽品精密)合作,於當地進行封裝及測試。
同時,英偉達正於德州興建兩座超級電腦製造廠,一座位於侯斯頓,由鴻海(Foxconn)負責,另一座則在達拉斯,由緯創(Wistron)承建。兩廠預計12至15個月內正式量產。
H20芯片出口受限,英偉達預計首季將錄得55億美元損失
週三,英偉達股價大跌6.9%。原因是公司於週二晚間向美國證監會(SEC)披露,受美國政府限制H20芯片出口中國及部分國家影響,將於2026財年第一季錄得最高達55億美元的損失。這些損失主要來自庫存、採購承諾及相關儲備。
簡單來說,英偉達原本接獲中國企業訂單,但現時預計無法交付,手上庫存亦難以銷售或只能以大幅折讓清貨。由於美國及其他未受出口限制的國家,主要客戶更傾向採購英偉達最強勁的Hopper及Blackwell系列,對H20的需求有限。
週四,英偉達股價進一步下滑。
美國政府此舉,屬於自2022年8月以來第二輪擴大AI芯片出口管制。首次擴大於2023年10月,原因涉及國家及國際安全考慮。當時,英偉達專為中國市場設計H20芯片,務求符合新出口規範。H20雖然強勁,但仍不及英偉達最先進的產品。
不過,現時出口限制門檻不斷「搬龍門」,英偉達可出口中國的芯片類型愈來愈少。
具體來說,美國政府於4月9日通知英偉達,出口H20芯片到中國及部分國家須申請特別許可。4月14日再度確認,這項要求將「無限期」維持。現時,外界未見美國政府曾向任何受影響企業發出相關出口許可,實際上等同禁令。
財務影響分析:短線受壓,長遠仍具吸引力
投資者最關心,是新限制對英偉達財務表現有多大衝擊。公司預計2026財年第一季(截至2025年4月27日)收入約430億美元,按年增長65%,按季增長9.4%。但55億美元的H20相關損失,佔預期收入12.8%。即使英偉達一向超標完成業績,假設收入達435億至445億美元,扣除損失後,實際收入約385億美元。
與上一季(2025財年第四季)393.3億美元收入相比,今季收入或稍為下跌,最佳情況是持平。與去年同期(2025財年第一季)260.4億美元相比,即使只有385億美元,按年增長仍達48%,雖不及65%,但絕對屬高增長。
至於利潤方面,數據中心平台盈利能力高於公司整體水平,因此實際盈利下跌幅度,可能會大於12%至13%的收入減少。換句話說,這次H20損失將嚴重拖累英偉達首季業績,未來幾季亦難以避免。失去H20後,英偉達在中國數據中心市場競爭力大減,相關收入勢必大幅下滑。
但長遠而言,英偉達仍具吸引力。即使不計中國,全球AI芯片市場潛力龐大。英偉達的GPU在AI訓練及推理領域仍然領先,需求極強。AI的下一階段——智能代理AI及實體AI(如自駕車、機械人)——正處於高速增長初期。
投資者應放眼大局:雖然英偉達股價較今年1月6日歷史高位149.43美元回落32%,但過去一年仍升19.9%,大幅跑贏標普500的6.9%。
編輯評論:美中科技角力下的AI巨頭,英偉達的下一步何去何從?
英偉達這一週的股價波動,充分反映了當前全球科技產業的複雜局勢。美國政府對AI芯片的出口管制,表面上是國家安全考慮,實質卻是中美科技冷戰的延伸。英偉達這家美國科技巨擘,正被夾在地緣政治與全球市場需求之間。
值得深思的是,英偉達極速調整供應鏈,在美國本土興建AI超級電腦廠房,某程度上是回應「科技國產化」的政策壓力。這不單是企業自保,更是美國政府推動高端產業回流的縮影。但這種「去中國化」策略,長遠會否令本來高度全球化、分工精細的半導體產業鏈變得更脆弱?還是會催生出新一輪技術突破與產業升級?
另一方面,英偉達雖然短期在中國市場受挫,但AI應用的爆炸式增長,尤其是自駕車、機械人等「實體AI」領域,為公司帶來新機遇。這正是香港投資者值得關注的地方:英偉達未來的增長引擎,未必只在傳統數據中心,而是更廣泛的智能應用場景。
不過,值得警惕的是,當前AI產業的高增長,部分來自資本市場對「AI革命」的過度預期。一旦地緣政治風險進一步升溫,或全球經濟環境逆轉,英偉達這類高估值科技股隨時出現大幅波動。投資者宜保持冷靜,既要看好長線潛力,也要防範短線風險。
總結而言,英偉達正處於變革與挑戰並存的十字路口。未來能否維持技術領先,並靈活應對全球市場與政策變局,將決定其能否繼續引領AI時代。香港及亞洲投資者,宜持續關注英偉達在美國本土生產、AI新應用開拓,以及中國市場策略調整等動向,從而把握AI產業深層變革帶來的新機遇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