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彩AI預測賽後檢討!邊個模型預測最叻? 每次攪珠當晚10:30更新免費睇!

輝達AI晶片恐受美中關稅戰衝擊?

美國新關稅劍指中國,Nvidia首當其衝 中美芯片博弈進入新階段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新一輪預期關稅,勢將對美國企業海外經營模式帶來衝擊,而受影響最深的,可能要數全球AI芯片巨頭Nvidia(英偉達)。由於Nvidia係全球AI處理器領頭羊,市場份額大、供應鏈牽涉廣,一旦中美貿易角力加劇,其受損風險自然非常巨大。今年四月,Nvidia公開表示,受美國對中國新增出口管制影響,公司料將損失55億美元。

美國限制Nvidia H20芯片出口中國 倒逼供應鏈「美國製造」

自四月九日起,Nvidia出口H20 GPU到中國,必須申請美國出口許可。H20其實係Nvidia針對中國市場、為配合美國出口規限而設的「閹割版」AI晶片,相比頂級H100、H200雖然冇咁強,但美國商務部仍擔心H20可應用於中國超級電腦、觸發國安疑慮,故新規一樣納入監管。

在預告財務損失之前,Nvidia已宣布,將首次全程於美國本土生產AI超級電腦,包括亞利桑那州廠房負責生產及測試下一代Blackwell處理器,得州則主力AI超算組裝,總規模超過一百萬平方呎。這個決定,正值全球貿易環境動盪——特朗普新關稅令美國對中國出口平均關稅逼近145%,且考慮針對半導體額外加碼。

這一波關稅,或將令Nvidia原本依賴的亞、歐供應鏈大受影響,不僅物料成本增加,中國本地硬件對手如華為(Huawei)將有可乘之機。無論係台積電(TSMC)或者南韓Samsung,只要需要跨境製造,高關稅都有可能讓Nvidia被迫減單,更難應對中國、甚至大陸半導體廠商如中芯國際(SMIC)的競爭。

中國AI硬件崛起 美國出口管控或「養肥對手」

今年初,中國新創DeepSeek突然推出自家生成式AI模型DeepSeek-R1,以低成本、低算力震撼業界,亦令Nvidia股價大瀉。市場觀察家認為,這其實正說明,美國出口限制既可拖慢中國AI發展,同時又促使中國自立更生——市場自然留下大量空間,亦鼓勵中國芯片業發掘創新(例如華為910C AI芯片,被認為性能已接近Nvidia H100)。

The Futurum Group分析師Nick Patience認為,「限制雖然表面起緩慢作用,但中國半導體將因此獲得一大片保護市場。如果市場愈刁難,愈容易激發本土創新。」美國政府本意想壓制中國AI產業,卻可能變相鼓勵對方迅速進步。

Nvidia仍穩坐全球AI GPU龍頭 中美割裂難扭轉技術格局

儘管政策短期內削弱Nvidia中國業務,然而全球AI硬件版圖目前Nvidia依然無人能敵。即使華為在中國本地取得市場,西方國家亦難以大批採購華為零件,而且現階段中國高階AI芯片實力與美國有明顯差距,半導體自給自足雖然提升緊,但未來幾年內預計一時難以撼動Nvidia全球領先優勢。

Kashyap Kompella(RPA2AI Research 行政總裁)都認為,儘管出口管制與關稅帶來短期威脅,但美國所有技術公司缺乏真·替代對手填補缺口。Nvidia於財力及研發上優勢明顯,可見其仍屬行業「王者」,能掙扎過風浪。

AI芯片或現短缺潮 終端用戶或「買貴貨」

不過各界一致預期,關稅壓力最終將推升Nvidia成本,並會令部分AI晶片短缺。現時Google、OpenAI、Meta等科企都仰賴Nvidia作AI運算,供應難題必然會衍生「誰搶到誰賺到」現象,甚至逼使行業將現有資源精益求精,催生新一輪本地化、微型化、節能型芯片革命——Nvidia喺美國大規模自建廠房正係為此作預案。

同時,台積電亦透露將有意把三成產能轉往亞利桑那,以協助美國建立本土下游產鏈。不過,無論台積電還是全球最大晶片製造設備供應商ASML(來自荷蘭),都對新關稅帶來不確定性發出警告。供應鏈上下游不穩,市場氣氛只能用「混亂」形容。

中國反制,原材料成博弈新戰場 美國供應量能成疑問

中國官方近期不但對美國貨品徵收34%報復性關稅,更傳出將限制稀土、有色金屬出口予芯片、電動車廠使用。若情勢升級,Nvidia與美國半導體產業將面臨兩面夾擊——美國產能未明,原材料又或現斷裂危機。

至於美國國內產能能否支撐本地需求?答案仍未明朗。即使Nvidia及台積電大舉「回流」,面對未來二至三年AI創新高增長,是否能消化需求,暫時言之尚早。而市場觀察家指出,關稅很大機會轉嫁給下游客戶,意味美國企業或者消費者將來買AI硬件只會更貴。

同時,海外客戶為應對自己國家報復性稅項,成本一齊上升,進一步拉高全球AI研發及部署門檻。

筆者觀點:關稅戰無贏家,背後啟示香港產業何去何從?

細讀整個Nvidia與中美貿易的故事,可以見到一場現代高科技產業「國家安全」掛帥下的全球競技——短線看,的確為中國AI硬件產業「按住棍」,長遠卻未必能阻止中國崛起,反而變相推動對手自給自足,甚至「走捷徑」創新。最諷刺莫過於:本來世界市場越來越平坦,如今卻又重回「圍牆高築」時代。

而對香港、甚至亞洲創科領域來說,這一切變局不單關乎遠方大國——其實,每一輪中美政策角力都直接影響區內生態。AI方案、晶片採購、雲運算資源配置,以後都可能因為全球供應新規、價錢新高、技術割裂而重新洗牌。企業若仍舊建基單一來源思維,將受到極大挑戰。

筆者相信,「雙循環」全球供應鏈,或者AI解決方案的分散化、開源化、公私融合,將會成為未來新常態。香港應主動參與全球分工,不是單邊押注,而是學懂動態平衡——在穩守安全的同時,不斷爭取在AI浪潮中騰飛新機遇。

Chat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