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風暴:Nvidia損失55億美元,美聯儲警告關稅通脹,WTO預測全球貿易首次收縮
全球市場面臨三重衝擊
全球市場近日遭遇三重打擊,令投資者信心大受動搖:首先,Nvidia因美國限制對中國出口晶片,面臨高達55億美元的損失;其次,美國聯邦儲備局主席鮑威爾警告關稅將帶來持續通脹壓力;最後,世界貿易組織(WTO)將全球貿易增長預測由2.7%大幅下調至收縮0.2%,這是自疫情以來首次預計出現貿易萎縮。
全球市場概況
– 澳洲ASX 200:+0.13%
– 華爾街:-1.7%
– 美國標普500:-2.2%
– 美國科技100:-3.1%
– 歐洲:歐洲50指數-0.2%,德國40指數+0.3%
– 黃金:上升3.6%,至每安士3,357美元
– 布蘭特原油:上升2%,至每桶65.99美元
– 鐵礦石:下跌0.7%,報每噸98.05美元
– 比特幣:上升0.7%,至84,647美元
澳洲市場聚焦經濟數據,面對全球不確定性
澳洲投資者今日將重點關注3月份就業報告,預計會於上午11:30公布。經濟學家預期,繼2月份意外減少52,800個職位後,3月將反彈約40,000個職位,失業率預計維持4.1%。
隨著市場對澳洲儲備銀行(RBA)減息預期升溫,Refinitiv數據顯示約69%市場參與者預期5月會議減息0.25厘,亦有越來越多人押注減息幅度會達0.5厘,極少數人認為利率會維持不變,反映經濟前景正在改變。
資源板塊方面,全球礦業巨頭BHP集團第三季鐵礦石產量略有下滑,主要受熱帶氣旋Zelia及Sean影響。不過,受惠於南翼礦場產能提升及開採活動增加13%,BHP中皮爾巴拉地區九個月產量創新高。
科技板塊重挫,Nvidia中國出口受限
科技板塊領跌大市,Nvidia宣布因美國政府新規限制對中國出口晶片,需計提55億美元損失。公司股價隨即暴跌近7%,因其H20圖像處理器(GPU)出口中國需特別許可證,且未有明確結束日期。
這一波衝擊波及整個半導體行業,AMD亦因同類限制下跌6.5%,並需計提高達8億美元損失。亞洲晶片製造商如三星電子、SK海力士分別下跌約4%,台積電跌2.5%。
蘋果公司則在本周初逆市上升6.5%,因智能手機及電腦獲豁免新一輪關稅,但週三市場大跌時部份升幅已被抹去。
美聯儲警告關稅通脹衝擊市場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表示,特朗普政府徵收新關稅,將為貨幣政策帶來「極具挑戰性」局面,並可能加劇通脹壓力。他在芝加哥經濟俱樂部發言時指出,雖然美國經濟基本面穩健,但貿易、移民、財政及監管政策的不確定性正在增加。
鮑威爾強調:「這些政策仍在演變當中,其對經濟的影響難以預測。關稅將至少帶來暫時性通脹上升,甚至可能更持久。」
市場對鮑威爾言論反應負面,美國標普500指數下跌2%,美國科技100指數挫3%,華爾街指數跌1.7%。
零售及電商行業準備加價應對關稅
中國電商平台Temu及Shein宣布,因美國加徵關稅及打擊低價進口,將於4月25日起調高售價。兩間公司原本受惠於800美元以下免關稅的「de minimis」條款,能夠維持低價優勢。
兩間公司幾乎同時向客戶發信,鼓勵消費者「即刻以現時價格購買」,以避開加價潮。有消息指,兩者正考慮加大在越南採購,藉此讓商品繼續以較低關稅進入美國市場。
美國3月零售銷售意外增長1.4%,高於2月的0.2%,顯示消費者可能趁關稅生效前加快購買。不過,不同行業表現分化,能源、醫療、公共事業、房地產及基礎原材料股在大市下跌中相對堅挺。
WTO警告全球貿易收縮及經濟放緩
世界貿易組織(WTO)發出嚴厲警告,指特朗普政府新關稅將令全球貿易逆轉,拖累經濟增長。WTO原本預計2025年全球貨物貿易增長2.7%,現時預測將收縮0.2%。
總幹事恩戈齊·奧孔約-伊韋阿拉特別關注美中「脫鈎」現象,指兩國貿易若無科技產品豁免,將大跌81-91%,形容這等同兩大經濟體「實質脫鈎」,後果深遠。
WTO亦將2025年全球GDP增長預測由2.8%下調至2.2%,並警告若特朗普暫停的「對等」關稅在90天寬限期後重新實施,影響會更嚴重。
展望與投資考慮
隨著美中關係持續緊張,投資者和交易員應考慮以下幾點:
– 不同行業受衝擊程度差異大,科技硬件、航空及出口依賴型產業面對最大逆風
– 供應鏈靈活及市場多元化的企業較具抗逆力
– 隨著貿易局勢變化,應密切關注美元及人民幣匯率走勢
– 不明朗持續下,避險資產或會繼續吸納資金
– 若有外交突破,市場或會出現急速反彈,需靈活調整倉位
雖然短期前景依然嚴峻,但美中外交渠道仍然開放。特朗普表示「球在中國手上」,顯示談判仍有空間,儘管中國外交部強調美國必須「停止極限施壓」才有實質對話。
對澳洲投資者而言,持續做好風險管理及跨行業、跨地區分散投資,將是面對貿易衝突持續演變的關鍵。
編輯評論:全球化的終章,還是新秩序的開端?
這次「完美風暴」不僅是市場一次短暫的震盪,更像是全球化秩序的臨界點。Nvidia和半導體巨頭的損失、WTO的警告,以及美聯儲對通脹的擔憂,背後隱藏的是美中科技脫鈎、供應鏈重塑,以及全球經濟增長模式的根本轉變。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這種「新冷戰」式貿易局勢,無疑會衝擊本地出口、資本流動及科技創新。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去風險化」策略,雖然短期內會令生產成本上升、企業盈利受壓,但長遠來看,亦可能推動供應鏈再分布、新興市場崛起,甚至為本港帶來「中介」角色的嶄新機會。
投資者切忌只著眼於短線波動,更應留意中長線產業結構轉型、地緣政治博弈和資本流向。未來的贏家,可能不是最大、最強的企業,而是最懂得調整、最能跨界聯動、最會玩「地緣棋局」的玩家。
這場「完美風暴」或許是全球化舊秩序的終章,但同時也可能是新經濟秩序的開端。香港和亞洲區投資者,應該如何自處?是被動等待,還是主動尋找新紅利?這將是未來幾年最值得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