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加徵關稅後中國決定坐上談判桌的內幕
記者:Antoni Slodkowski 及 Laurie Chen
北京(路透社)——自從美國總統特朗普上月對中國實施大幅關稅後,北京方面也以同樣的手法回應。在官方及社交媒體上,中國展示毛澤東的形象,抨擊「帝國主義者」,傳達一個訊息:向惡霸屈服是危險的,中國絕不退讓。
然而,據三位熟悉北京內情的官員透露,幕後中國官員對關稅對經濟的衝擊及可能被孤立的風險日益擔憂,因為中國的貿易夥伴已開始與華盛頓洽談協議。
這些因素,加上美國的接觸及特朗普言辭的緩和,促使北京派出經濟權威何立峰本週末前往瑞士與美方代表會談。
中美外交的緊張關係使重新接觸變得複雜。特別是美國於四月底向中國相關部委發出關於芬太尼問題的信函,被北京視為「傲慢」,兩位官員表示。安排談判的努力因雙方對參與官員人選的分歧而受阻,另外兩位官員也表示。
這是路透首次根據近十位雙方政府官員及專家採訪,報道中國決定談判的原因、美國關於芬太尼的信件、美國駐華外交挑戰以及雙方初步接觸。多數受訪者要求匿名,因涉及未公開的資訊。
中國國務院、商務部及外交部未即時回覆傳真置評請求。白宮及國務院同樣未回應路透關於日內瓦會談前情的提問。
中國外交部副部長華春瑩週五表示,中國對處理美國貿易問題充滿信心,並稱特朗普政府的做法無法持續。
全球兩大經濟體之間的貿易戰,加上特朗普上月對數十國加徵關稅,擾亂供應鏈,動搖金融市場,引發對全球經濟急劇放緩的恐懼。
同時,中國對關鍵礦產的出口限制,壓縮了美國製造武器、電子及消費品所需的原料供應。特朗普因關稅和經濟政策的處理,支持率持續下滑。
日內瓦會談前的動盪凸顯了雙方深刻的不信任和截然不同的談判風格,可能導致漫長且充滿波折的討論。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中國業務專家斯科特·肯尼迪說:「雙方都在平衡想表現強硬和不願負責拖垮全球經濟的態度。」
他續稱:「中國為談判設下高門檻,但越來越明顯特朗普政府想對話,他們不可能永遠拒絕。因此,他們接受了可視為日內瓦前置談判的安排。」
從部長到經濟「沙皇」
特朗普上月加徵關稅後,中國公眾言論態度強硬。北京官方社交媒體播出中國米格-15戰機擊落美軍戰機的韓戰影像,並評論:「中國絕不屈服,因為堅持自我保護才能維持合作機會,妥協則扼殺它。」
但態度自4月30日起開始轉變,當時一個與國家媒體相關聯的博客稱美方「主動透過多渠道接觸中國,希望討論關稅問題」。
肯尼迪表示,近期中國機構、北京駐美大使館與特朗普政府的接觸頻率增加。4月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會議期間,雙方曾有面對面互動,包括與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會面,為瑞士會談鋪路。
特朗普的「解放日」關稅後,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曾低調聯絡美國貿易代表霍華德·盧特尼克,但被拒絕,理由是職位不夠高,據熟悉雙方交流的官員透露。
特朗普一直推動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直接對話,但中國拒絕此想法,認為應先由低層細節談判,再由領導人簽署協議,雙方公開聲明均表明此立場。
另一重要因素是特朗普2月公開斥責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有消息人士表示,任何中美領導人之間的突發敵對互動,都會讓習近平難堪,難以接受。
隨著雙方言辭逐漸緩和,中國決定派出副總理兼習近平親信何立峰出馬,何的前任曾於2019年與美國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
此舉滿足美方要求與直接接觸習近平的高級官員進行實質談判的條件,同時避免讓習近平面臨潛在尷尬,消息人士說。
至於選擇瑞士作為會談地點,瑞士外交部表示:「在近期與華盛頓及北京的接觸中,瑞士表達了願意在日內瓦組織雙方會議的意願。」
經濟壓力促使讓步
三位熟悉中國政府思維的人士表示,中國讓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內部信號顯示中國企業正努力避免破產,並嘗試尋找美國市場的替代品。
其中,家具、玩具製造業及紡織業感受到即時衝擊。
美國駐華外交官也密切關注中國南方工業重鎮的工廠關閉、罷工和失業情況。
許多分析師已下調中國2025年的經濟增長預測,野村證券警告貿易戰可能導致多達1600萬個工作崗位流失。中國央行本週宣布新的貨幣刺激措施。
一位官員說,中國企業難以替代美國市場,因為發展中國家無力大量採購,對許多企業而言,這是關乎生死存亡的問題,必須在數天或數週內解決。
此外,北京擔心在主要貿易夥伴如越南、印度和日本已開始與美國談判時,自己被排除在外。
中國商務部本週發表聲明,警告與美國談判的國家:「綏靖不能帶來和平,妥協不會獲得尊重,堅守原則及維護公平正義才是保障自身利益的正道。」
為了對抗美國,中國將於五月底派出李強總理前往馬來西亞,出席與新成立的東南亞及阿拉伯國家組織的峰會。
一位駐北京的地區外交官告訴路透,中國向東南亞傳達的信息是:「我們會向你們買東西。」
在日內瓦會談中,北京似乎抱持謹慎期望。
內部將會談從高層降級為普通會議,反映中國認為此次討論主要是摸清美方需求和底線,因特朗普及其他高級美方官員過去數週發出矛盾訊息。
不過,一位官員表示,中國可動用其豐富的手段,並跟隨亞洲鄰國的腳步,提出增加購買美國液化天然氣。
談判桌上也可能包括購買農產品,類似2019年特朗普第一任期內的「第一階段」協議,當時中國承諾兩年內增加320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採購。
雖然美國取消800美元以下包裹的「最低申報額」豁免及TikTok出售等議題可能會涉及更廣泛談判,但中國官員表示,這些不會成為本週末談判的核心。
芬太尼問題與外交混亂
早於引發全面貿易戰之前,特朗普便對中國商品徵收20%關稅,指責北京未能有效阻止用於製造致命芬太尼的化學品流入。
兩名官員指出,令和解複雜化的一個因素是美國於四月底向中國發出的一封信,詳細列出特朗普希望中國採取的芬太尼管控措施。
路透審閱該文件,發現其引用了國會報告,指中國透過出口退稅補貼芬太尼前體物質的生產並銷售海外,中國予以否認。
該信函寄給外交部、商務部及公安部,要求中國在共產黨喉舌《人民日報》頭版公開打擊芬太尼前體物質的消息;通過「黨內渠道」向黨員傳達類似訊息;加強部分指定化學品的監管;並深化執法合作。
兩位熟悉中國反應的官員說,尤其是前兩項要求被視為「傲慢」,因北京認為美國在指揮中國黨內事務。
其中一人表示,芬太尼議題將在日內瓦會談中出現,美方開場立場將是提出這四點要求。
一位熟悉該信函的美國官員說,特朗普政府只是希望中國能遏止芬太尼前體物質流入毒品集團。
談判更加困難的是,特朗普團隊排擠了許多負責與中國早期接觸的美國大使館官員,兩名消息人士透露。
特朗普新任駐華大使大衛·珀杜預計下週抵達北京,但曾任拜登政府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國事務高級官員的副館長莎拉·貝蘭本週遭撤職。
這場動盪導致雙方內部對美方提出的要求缺乏充分磋商,官員說。根據一名熟悉中國思維的人士,日內瓦會談前與美國大使館的接觸極少。
—
評論與分析:
這篇報道深刻揭示了中美貿易戰背後複雜的政治與經濟博弈,尤其是中國從強硬表態到幕後讓步的心路歷程。表面上中國維持強硬立場,藉此維護民族尊嚴和政治正當性,但實際上經濟壓力和國際孤立的風險已迫使北京重新評估策略。
中國派遣何立峰出面談判,不僅是對美方高層對話要求的回應,也反映出北京欲避免讓習近平直接面對可能的政治風險。這種「保護領袖形象」的外交操作,透露出中共對內政治穩定的高度敏感。
美國方面,特朗普團隊內部的混亂與外交政策的不連貫,加劇了談判的不確定性。特別是芬太尼問題的信函被視為「傲慢」,凸顯中美在尊重主權與合作方式上的根本差異。這種雙方互不信任的氛圍,恐怕會使談判進程艱難。
此外,報道中提及中國憂慮被邊緣化,因為其他貿易夥伴已與美國接觸,這反映出全球供應鏈和國際經濟格局的微妙變化。中國藉由強調「堅守原則」和「拒絕綏靖」的立場,試圖在國際舞台上維護自身利益和話語權。
總體而言,這場貿易戰不僅是關稅與商品流通的爭端,更是中美兩國在全球經濟治理、國際規則制定和戰略影響力上的競爭。未來的談判,既要考慮雙方經濟利益,也將深刻影響全球政治經濟格局。香港讀者應密切關注此類國際動態,因為其波動將直接影響本地及區域經濟環境。
以上文章由特價GPT API KEY所翻譯及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