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加速部署AI技術 徹底改變軍事情報運作模式
中國人民解放軍(PLA)近年急速推動生成式人工智能(AI)於軍事情報領域的應用,這標誌住全球最大規模軍隊在數據收集、分析及戰略決策上,已經進入一個全新時代。這場科技變革正正反映出,解放軍已經意識到傳統情報方式,已無法應對日益複雜的國際安全局勢,必須依靠AI來識別威脅與機遇。
多元情報領域全面AI化
解放軍的AI部署策略涵蓋多個情報範疇,包括公開來源情報(OSINT)、信號情報(SIGINT)、地理空間情報(GEOINT)以及人力情報(HUMINT)等。軍方高層更將生成式AI定位為「戰力倍增器」,能夠處理大量戰場數據、產生全方位態勢報告,並於和平及戰時為指揮官提供近乎即時的分析支援。
這一波AI實戰化部署,隨住國產AI模型迅速落地而加速,解放軍明顯偏好針對軍事需求而設的大型語言模型(LLM),而非一般通用型AI系統。這些定制化模型專為處理機密信息及配合軍事行動安全規範而設計。
根據網絡安全情報公司Recorded Future的分析,解放軍極有可能已經針對OSINT及科技情報收集,正式採購及部署生成式AI技術,意味解放軍部分單位已經由試驗階段進入實戰運用。部署既包括外國AI模型,也有國產系統,例如Meta、OpenAI,以及中國本土的DeepSeek、清華大學、阿里雲等供應商。
技術落地與專用模型研發
解放軍AI整合策略展現出高度技術化的實施方法,明顯針對商業AI系統的局限作出突破。中國多個國防科研機構的專利申請,顯示他們正有系統地打造可同時處理多源情報的軍事專用AI能力。
2024年12月,一間國有防務科研機構更申請專利,提出建立一套專門訓練於OSINT、HUMINT、SIGINT、GEOINT及技術情報數據的大型軍事語言模型。這套專用系統,能夠支持情報循環的每一個環節,由初步收集到最終產品發佈,並於軍事行動中強化決策能力。
這些系統的技術架構,融合了先進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能自動提取情報洞見、生成分析產品,並根據實時數據流提供決策建議。解放軍研究人員亦開發出利用生成式AI處理複雜情報工作的方案,包括衛星影像分析、多源事件抽取,以及自動生成情報簡報,減省大量人手。
不過,技術落地仍面對不少挑戰。解放軍研究人員坦言,AI出現「幻覺」問題、數據可靠性、以及AI生成情報產品可能帶來的意識形態偏見,都是現階段亟需解決的難題。為此,他們發展出人機混合工作流程,結合人類監督與AI自動化,確保關鍵情報評估既準確又能發揮AI的速度和規模優勢。
解放軍這場AI部署浪潮,已經徹底改變軍事情報運作模式,展現中國在AI主導的全球安全格局下,維持技術領先的決心。
編輯評論:AI軍事化的雙刃劍——中國模式對全球安全的啟示
解放軍急速推進AI於軍事情報領域的應用,一方面展示中國在新科技競賽中的決心和行動力,另一方面亦揭示全球軍事格局正在進入「算法戰爭」新時代。不同於傳統軍事現代化,AI的滲透速度和規模遠超過以往任何一次技術革命,尤其在情報收集、分析和決策過程中,AI可將「大數據」即時轉化為可行動的戰略資產。
然而,這場AI軍事化浪潮亦帶來不少值得深思的問題。首先,AI生成情報的可靠性和透明度,始終難以完全取代人類判斷。當AI模型出現「幻覺」或被訓練數據污染時,決策者是否能察覺到風險?當模型內置意識形態偏見時,會否影響軍事行動的判斷標準?這些問題不單是技術難題,更涉及軍事倫理與國際安全。
再者,解放軍選擇自建專用AI模型,反映中國對數據主權與軍事機密的高度敏感,但同時亦意味著中國正逐步擺脫對西方AI技術的依賴,構建屬於自己的軍事AI生態圈。這一點,對於美國及其盟友而言,無疑是一個警號——未來的軍事競爭,將不再單靠裝備數量,而是「數據+算法」的綜合實力較量。
最後,AI在軍事情報領域的普及,可能引發新一輪的軍備競賽。當各國都在追求「AI優勢」時,情報誤判、戰爭升級風險亦隨之增加。香港及區內國家,應該及早關注AI軍事化對地緣安全的潛在影響,並思考如何在保障國家安全與維護國際穩定之間,尋找新的平衡點。
總結而言,解放軍的AI情報戰略,既是中國科技實力的體現,也是全球軍事格局深刻變化的縮影。未來,誰能掌控AI,誰就有機會主導新一輪國際安全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