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蘋果再次被迫做出對用戶有利的改變
蘋果似乎一直抗拒為用戶利益著想,直到監管機構和法院強制其改變。
本週一項重大裁決迫使蘋果停止向應用程式開發者徵收高額費用,僅僅是為了能在其平台上開發應用程式。經過多年拖延和阻撓(法官甚至指控蘋果在法庭上「公然說謊」),蘋果必須允許美國的開發者通過App Store以外的其他商店提供應用內購買。蘋果雖然會對該決定提出上訴,但在此期間仍需遵守裁決。
這並非歐盟設立的全面規範,歐盟視蘋果為「守門人」,因此要求允許第三方應用商店、應用旁載、替代支付處理等功能。蘋果在這些規範上激烈反對,且至今仍被發現部分違規,這些規定促成了比美國更開放的iOS版本。
蘋果的這種行為並非偶發。它一直竭力阻止用戶使用iPhone或iPad時,透過非蘋果的渠道獲取或支付應用程式。蘋果聲稱這是為了安全和簡便,但同時也從中抽取高達30%的佣金(雖然在某些開發者計劃中有所降低)。因此,蘋果目前正面臨聯邦政府的反壟斷訴訟。
控制欲過強,從自由開創者變成壟斷巨頭
80年代,蘋果作為一個敢於挑戰巨頭的創業公司,強調為用戶和開發者提供更低成本和更多自由,與當時試圖控制用戶的IBM截然不同。如今,蘋果卻視自己為一個完整生態系統——一個由蘋果打造並為蘋果利益服務的龐大設備和服務網絡。它允許其他開發者接入「自己的」平台,似乎是出於慷慨。使用iPhone,彷彿是蘋果賜予的恩典。
蘋果用更委婉的說法來包裝這種態度,強調它對開發工具和App Store的投資,以及開發者需支付的費用是合理且必要的。
然而,蘋果已非昔日的小公司,而是全球最有價值、最具影響力的科技巨頭之一,擁有數十億用戶。它現在就是80年代的IBM、90年代的微軟,但似乎未能認清這一點。
想想看,蘋果如何限制其他智能手錶與iPhone的兼容性,Apple Watch享有特權,甚至自家手錶上的應用和服務都是獨家的。今年早些時候,Pebble智能手錶的創始人推出了新版本,並指出蘋果如何阻礙其他手錶與iPhone的良好配合,清單長得嚇人。
控制慾望導致創新受阻
蘋果若不那麼貪婪地掌控iPhone和iPad上的所有開發者入口,許多問題本可避免。蘋果將應用分發視為重要收入來源,並依靠硬件獲取業界領先的利潤。事實上,蘋果應該將應用開發和分發視為成本中心,甚至像廣告一樣視為虧損業務,因為它能帶動產品需求。
蘋果以安全和隱私為由堅持控制所有應用分發和支付,但這說法站不住腳。蘋果會賣給你Mac,一個允許用戶直接從網絡下載應用、使用Steam等第三方商店及開放支付的平台。Mac用戶並未因此遭受嚴重的隱私或安全風險,Android用戶更是全球最多,也沒出現災難。
此外,歐盟強制放寬應用分發、支付、瀏覽器和預設應用的規定後,並未出現大量iPhone用戶被駭、詐騙或網絡騷擾的新聞。這一切運作良好,全球都能如此,只是會讓蘋果收入略有下降——這家公司每季硬件和服務利潤超過270億美元,仍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企業。
打造最佳產品的兩種方式
無論是耳機、應用還是應用商店,打造最佳產品或服務有兩條路:一是提供更優質、更優惠的體驗,讓顧客選擇你;二是阻止別人提供能超越你的體驗或價格。蘋果兩者兼用,但似乎更偏向後者。
蘋果是否已經迷失方向?
我開始懷疑蘋果高層已經不了解用戶真正需求。旗下硬件產品線大多陷於「延續去年款但稍有改進」的無盡循環。今年iPhone的重點是做得超薄(或可稱為「iPhone 17 Air」),卻因此犧牲了更大電池和更強相機。當你問用戶想要什麼,幾乎人人都說希望更便宜、更長續航、更好相機(且少點後期處理),這正好與蘋果的方向背道而馳。
蘋果的智能助理Siri多年來一直被嘲笑,現在才開始被重視。蘋果想吸引玩家使用Mac,但顯然不懂玩家需求,也不願投入資源。為什麼蘋果連個稱職的滑鼠都做不好?為什麼iPad有六款?為什麼蘋果要做戴在頭上的設備(Vision Pro和AirPods Max)卻重得不合理?難道沒人試戴過這些產品?是不是太執著於金屬材質?
看看蘋果最近推出的Snapshot網站,誰會用?為什麼這麼難用?不能搜尋,不能控制滾動,找不到有趣的名人資訊,為何它還有自己的子域名?
我希望iPhone能像Mac一樣允許下載多個應用商店;我希望可以選擇使用蘋果支付或其他支付方式;我希望使用蘋果支付的開發者支付約5%費用,類似Stripe或Square的3-4%加上維護App Store的1-2%。這會讓開發者重新把iPhone/iPad當成首選平台,就像iPhone早期那樣。我希望硬件廠商能做出與蘋果設備同樣功能的產品,從快速配對、即時切換到發送iMessage,讓他們能在品質、價格及創新上競爭。
這些改變對我、你、開發者和硬件製造商都是好事。蘋果肯定知道這些概念,這些都不新鮮,Mac和其他平台早有先例。但蘋果會因此略微減少收入,而這似乎是它現在唯一關心的。
蘋果需要從上到下改變企業文化。如今的氣氛是「我們知道什麼最好,你們能在這裡已經很幸運」,它應該轉為更以用戶為中心。我們並非需要蘋果,而是蘋果需要我們。
—
評論與啟示
這篇評論深刻揭示了蘋果在生態系統控制上的矛盾與挑戰。蘋果曾以創新和用戶自由為賣點,但現在卻走向封閉和控制,這種轉變不僅引來監管機構的反壟斷審查,也激起用戶和開發者的反感。蘋果的策略似乎陷入一種「守成」思維,過於依賴硬件高利潤和控制應用分發的收入,而忽視了用戶真正的需求和體驗。
尤其在全球市場,開放和多元化的應用生態正成為趨勢,蘋果若不調整,可能面臨用戶流失和創新停滯的風險。蘋果應該學習歐盟的做法,平衡安全與開放,讓更多開發者和硬件廠商有空間競爭,從而推動整個行業的進步。
此外,蘋果在硬件設計上的保守和忽視用戶舒適度,反映出其決策層可能脫離了市場和用戶的真實聲音。這種「我們知道最好」的姿態,長遠看會削弱品牌的吸引力和創新能力。
總的來說,蘋果正站在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是繼續控制和封閉,還是轉向更加開放、用戶導向的生態系統?這不僅關乎蘋果的未來,也影響整個科技產業的發展方向。作為用戶和行業觀察者,我們期待蘋果能真正懂得聆聽,做出改變,重拾當年那份為用戶和創新而戰的精神。
以上文章由特價GPT API KEY所翻譯及撰寫。而圖片則由FLUX根據內容自動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