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巨頭撤出中國?Nvidia、Microsoft、HP加速「去中化」,Apple卻難以抽身
矽谷多間科技巨頭近年積極尋找離開中國的出路,而美中關稅戰爭愈演愈烈,令這個趨勢進一步加速。最近一記重擊,就是美國政府正式禁止Nvidia向中國出口專為規避舊有限制而設計的新H20晶片。這家全球微處理器龍頭,因為這次禁令,預計首個財政季度將錄得55億美元損失,股價亦因此大跌。Nvidia這單案例,無疑為所有仍然在中國經營的科技公司敲響警號。
Nvidia已經在亞利桑那州設廠生產晶片,HP將部分生產線搬到墨西哥和越南,Microsoft則投資美國新廠房。這些舉措的目標,正是為了應對關稅和地緣政治變局,分散風險,靈活撤退。不過,並非所有企業都能輕易作出如此大規模的戰略轉型。
Apple困於中國製造業網絡 難以自拔
蘋果公司(Apple)可說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過去二十年,Apple已經深度依賴中國的工業體系,iPhone、iPad、Macbook等產品幾乎全部在中國生產。想將生產線移出中國,絕非單靠意願或資金就能辦到。
以鄭州的「富士康iPhone城」為例,這裡是全球最大型的裝配廠之一,僱用數十萬工人,集中生產Apple全球銷售的大部分iPhone。要在其他國家複製這種規模的基礎設施,不僅需要多年時間,還要投入巨額資金,以及建立一個同等規模的勞動力網絡。中國的工業鏈是一個高度整合的生態系統,任何零部件都可以在裝配廠方圓幾公里內找到,極大減低成本和生產時間。
這種物流和運作效率,在印度、越南或墨西哥都無法媲美中國,至少在規模、整合度和協調性方面仍有明顯差距。根據波士頓諮詢集團的研究,過去五年,超過九成美國製造業公司已經將部分生產或供應鏈移出中國。這種結構性轉變,使越南、墨西哥、印度等國家成為新興工業樞紐,但每個國家都面對自身的局限。
印度、越南成新工業樞紐 但難以全面取代中國
印度雖然社會和經濟發展迅速,但在技術培訓和基礎設施方面仍有明顯不足。勞工缺勤、女性就業的文化限制,以及工會勢力強大,令印度難以發展出大規模以科技出口為主的產業。此外,繁瑣的官僚體系和嚴格的勞工法規,甚至規定一定規模以上的企業解僱員工必須獲得政府批准,這些都拖慢了產業升級的步伐。
越南則越來越受到矚目。2025年首季,越南對美國的電子元件出口增長超過48%。Samsung經過多年投資,已經在越南建立穩固基礎,HP、Dell等公司亦步其後塵。不過,越南的基礎設施與中國相比仍有距離,某些產品如中階手提電腦可行,但要生產超級電腦、手機或先進晶片,仍然困難重重。
同時,這些新興國家都無法提供中國那龐大的本地市場。對Apple、Nvidia、Microsoft等企業來說,中國不僅是全球工廠,更是重要的消費市場。若貿然撤出,不單是物流問題,更會損失龐大商機,還可能遭遇中國政府的隱性抵制、行政障礙,甚至市場份額大幅流失。
美國未準備好「回流製造」 產業鏈重建難度高
另一方面,美國本土根本未準備好承接龐大的製造產能。要整條裝配線搬回美國,需要新基建、一個年輕化的工業基礎,以及大量專業技術工人,而現在這些都嚴重短缺。2012年,Apple嘗試在德州生產Mac Pro,結果一開始就問題叢生,連基本的螺絲供應商都找不到,最後還是要回頭向中國求助。
部分企業選擇加快腳步。Nvidia宣布未來四年將在美國AI基建投資超過五千億美元,善用拜登政府推動的《晶片法案》帶來的資助。Microsoft亦宣布2025財年將在AI數據中心投入800億美元,其中逾半用於美國設施。HP則預計到2025年底,九成以上在美國銷售的產品都會在中國以外生產。
「去中化」成本高昂 企業與消費者都難免受損
然而,這些去中國化的舉措並非沒有風險。全球供應鏈分散必然帶來成本上升,產品價格亦會上調。無論企業還是消費者,都無法在這場貿易衝突中全身而退。依賴中國產業鏈愈深,風險暴露就愈大。
另外,高盛警告,若美中徹底脫鉤,可能引發高達2.5萬億美元的資產大規模拋售,包括8000億美元中國股票和1.3萬億美元美國國債。此外,複製中國在稀有金屬精煉等關鍵能力,需要投入150至300億美元的資金。
編輯評論:全球產業鏈「去中化」的現實與迷思
今時今日,全球供應鏈「去中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大潮流,但現實遠比想像中複雜。對於香港及亞洲區的讀者來說,這個轉變不僅影響科技業,還會波及各行各業。中國以外的國家雖然正在崛起,但能否複製中國的規模經濟、供應鏈效率和市場容量,依然存疑。
Apple的困局尤其值得深思。過去二十年全球化的勝利,正是建立在中國這種「超級工業鏈」的基礎上。現在想要撤離,才發現「一帶一路」不是說斷就斷。更重要的是,科技競賽不僅是生產基地的轉移,更是人才、技術、資本和政策的全面角力。美國即使願意大灑金錢,但工業基礎的重建、人才培訓、供應鏈協調,哪一樣不是數十年工程?
此外,「去中化」帶來的成本上升,最終會由消費者埋單。當前的地緣政治博弈,對全球經濟和消費者來說,未必是雙贏,反而可能是「兩敗俱傷」。對香港企業和專業人士而言,與其單靠「去中國化」自保,更應積極思考如何在新一輪全球產業鏈重組中,發揮自身獨特優勢,成為東西方之間的橋樑和創新樞紐。
全球供應鏈的未來,或許不再是單一國家主導,而是多元分散、靈活調整的新常態。這場「去中化」的長跑,誰能真正跑出新路,還有待時間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