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三十間跨國藥廠致信歐盟委員會主席 籲助維持歐洲營運應對美國威脅關稅
巴黎訊 — 據法國商業報《Les Echos》周二報道,近三十間全球大型藥廠聯署致信歐洲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要求歐盟協助維持在歐洲的業務運作,面對美國可能對進口藥品徵收關稅的威脅,並建議採取措施補償藥品創新所帶來的成本。
信中提及,包括輝瑞(Pfizer)、禮來(Eli Lilly)和阿斯利康(AstraZeneca)等藥廠指出,與美國相比,歐洲市場在藥品價格上處於劣勢。美國藥品價格平均約為部分歐洲國家(例如法國)的兩倍,令歐洲藥廠面臨成本壓力。
美國總統特朗普曾表示,預計近期將對進口藥品加徵關稅。
此外,藥廠亦呼籲歐盟簡化相關規管,指出目前藥物須進行多國臨床試驗,增加了繁複程序和成本。
信中還提及,業界對即將實施的微污染物廢水處理費用表示異議。《Les Echos》報道,信中強調過去十年來,創新藥品行業已完全承擔了與新藥相關的費用增加。
信中寫道:「我們希望未來數周能與歐盟攜手合作,確保這些建議成為現實,造福歐洲患者和經濟發展。」
上周,歐洲藥廠在與馮德萊恩會面時警告,美國關稅將加速藥品產業由歐洲轉向美國的趨勢。
美國是全球大型藥廠最大的銷售市場,歐洲與美國的藥品供應鏈高度互聯。根據歐盟統計局(Eurostat)數據,2023年歐盟對美國的醫療及藥品出口總額約為900億歐元(約合1015億港元)。
近年來,歐洲藥廠亦積極在美國擴建生產設施,以應對市場變化。
—
評論與啟示:
這封來自藥廠的公開信,反映了全球藥品產業面臨的多重挑戰與博弈。美國藥品價格普遍高出歐洲一倍,既是美國市場的高利潤驅動因素,也使歐洲的藥廠在價格競爭上處於不利地位。特朗普政府威脅加徵關稅,意在保護美國國內產業,但同時也可能加劇全球供應鏈分裂,迫使藥廠重新調整生產和研發策略。
藥廠要求歐盟簡化多國臨床試驗的監管程序,反映出現行制度對創新藥品開發的制約。這提醒我們,歐盟若想保持在全球藥品創新與產業鏈中的競爭力,必須在監管效率和安全標準間找到平衡。
微污染物廢水處理費用的爭議,則提示產業在環保責任與經營成本間的拉鋸。創新藥品固然帶來醫療進步,但其生產過程的環境影響亦不可忽視。歐盟在推動綠色轉型時,如何兼顧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將是一大考驗。
最後,這場跨大西洋的藥品價格和關稅博弈,折射出全球化時代經濟利益的重新分配。香港作為國際金融和貿易樞紐,也應密切關注此類產業動態,為本地醫藥相關企業及投資者提供前瞻策略和風險評估。
總結來說,這封信不僅是藥廠的求助信,更是一個警示:全球藥品產業正處於政策、價格和環境多重壓力下的轉型期,歐盟如何回應將影響未來數十年全球醫藥創新與供應格局。
以上文章由特價GPT API KEY所翻譯及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