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be高層表示,藝術家需擁抱AI否則將被淘汰
Adobe正全力投入生成式AI模型和工具,即使這意味著可能會失去不喜歡該技術的創作者。Adobe生成式AI副總裁Alexandru Costin表示,那些拒絕在作品中使用AI的藝術家“在這個新世界中將難以成功”。
在與The Verge的訪談中,Costin表示他“並不知曉”Adobe有任何計劃推出不含生成式AI的產品,來迎合那些偏好手動完成任務或反對AI改變創意產業的創作者。“我們有舊版本的產品不使用生成式AI,但我不建議使用它們,”Costin說。“我們的目標是讓客戶成功,我們認為為了讓他們成功,他們需要擁抱這項技術。”
而Adobe數字媒體總裁David Wadhwani則表示,公司不太可能迎合那些持相反意見的創作者。“我們一直堅定地創新,我們相信我們正在做的事情,”Wadhwani說,承認一些創作者大聲批評Adobe採用生成式AI技術。“人們要麼同意這種信念,要麼不同意,但我們認為我們的方法在短期內,甚至在長期內都是勝利的。”
生成式AI的挑戰與機遇
Adobe面臨著困難的處境——儘管許多客戶,特別是企業和大型創意團隊,渴望AI功能以提高生產力,許多藝術家卻公開厭惡這項技術,擔心它會影響他們的生計。然而,考慮到需求已經存在,Adobe如果忽略客戶的要求,將冒著失去其在創意軟件市場的主導地位的風險。如果Adobe不開發這些工具,其他公司將會這樣做,而他們可能不會努力以尊重藝術家的方式進行。
網上也有一些社群對AI懷有極大的仇恨,無論它如何應用都會極力譴責並避免與之互動。例如,最近一個使用AI重製的《幽靈公主》預告片因受到原版粉絲的強烈反對而被下架,因為他們認為這段影片不尊重甚至醜化了宮崎駿的經典作品。
然而,根據Wadhwani,像Adobe Firefly模型這樣的生成式AI功能是Adobe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產品,這足以成為公司繼續沿著這條道路前進的信號。已有許多生成式AI模型與Adobe的Firefly系列競爭,從OpenAI和Google這樣的大公司到小型的利基初創公司都在努力佔據行業地位。在很多情況下,Adobe正努力追趕。即將推出的“Project Concept”協作畫布,包括文本到圖像工具和AI混音功能,類似於現有的Figma的FigJam和Kaiber的Superstudio等應用。
Adobe表示,其目標是以一種讓藝術家有更多時間專注於創造性的方式來實施AI,而不是完全取代他們,例如提高工具的效率和消除如調整大小或遮罩物體等繁瑣的任務。公司基本上試圖通過在其Creative Cloud應用中賦予AI工具非常具體的用途來迎合雙方,而不是將它們推銷為替代內容創作每個方面的方法。
未來的挑戰與分歧
我們可能會看到小型藝術家和更廣泛的創意產業之間的更大分歧。從廣告圖像和文案到我們消費的電視節目和其他媒體,對各種內容的需求正在迅速增長。Adobe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從2021年到2023年增加了一倍,到2025年可能會增加至2000%,這迫使公司尋找新的方法以更經濟地提高生產。
生成式AI工具——許多承諾自動化重複性或技術上具有挑戰性的任務——是一種高度吸引人的解決方案來滿足這些需求。但仍有很多人重視手動創作過程中的工作,我不認為這種價值會完全消失。
“我認為人們會渴望手工創作的藝術家,”Wadhwani說。“在過去的十年裡,我可以拍張照片然後通過一個過程讓它看起來像一幅畫,但我不會像對待真正花時間創作的畫家那樣重視那幅‘畫’。”
毫無疑問,生成式AI正在改變創意領域。Adobe表示,這項技術將創造新的工作機會,但這些工作將有所不同,一些專業角色可能會完全消失。如今,AI藝術幾乎無法避免——像Etsy這樣為創作者出售手工商品而創建的平台現在充斥著AI作品,藝術家要與AI內容農場競爭變得更加困難。
Adobe是創意設計軟件的主導供應商,其他公司很少能提供類似的互聯產品生態系統。這使得客戶在不認同其方向時很難輕易轉向其他平台,即使Adobe正努力以周到的方式實施生成式AI。但如果其對AI的支持引起足夠的反感,那麼可能會為新的競爭者提供機會來迎合Adobe所遺棄的用戶。
如果網上創作者的反彈是任何指標,這是一個Adobe有可能失去的龐大市場。看來Adobe只是認為AI採用者帶來的機會更大。
編者評論
Adobe在AI技術上的堅定立場無疑為其創造了商機,但也面臨著來自藝術界的強烈反對。這種技術的應用如何在不損害藝術創作價值的情況下推進,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在香港這個創意產業蓬勃發展的城市,Adobe的策略可能會引發激烈的討論,特別是在傳統與科技交融的過程中如何尋求平衡。我們需要關注的是,不僅僅是技術本身,而是它對人類創造力和文化價值的影響。這是一個涉及藝術、商業和倫理的複雜話題,未來如何發展仍然值得我們密切觀察。
以上文章由特價GPT API KEY所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