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AI晶片落後美國一代 但對Nvidia威脅依然存在
中國科技巨頭華為的創辦人兼CEO任正非最近在《人民日報》頭版專訪時坦言,華為的人工智能(AI)晶片目前「比美國對手落後一代」,例如Nvidia(輝達)。不過,他同時強調,華為正積極部署,努力提升自家晶片的性能。這番言論正值中美官員在倫敦進行第二天貿易談判之際,格外引人注目。
美國出口管制效應有限 華為靠技術組合突圍
任正非同時淡化美國對中國晶片出口的嚴格管制影響,認為中國企業可以透過晶片封裝及集群運算(cluster computing)等技術,彌補硬件上的不足,達到媲美美國先進晶片的效能。他透露,華為每年在研發上投入約250.7億美元,其中三分之一用於理論研究,其餘則用於產品開發。這種高強度的投入,顯示華為有意長線追趕全球AI技術龍頭。
華為仍是Nvidia的勁敵
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限制Nvidia等美國先進AI晶片出口中國,並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禁止其獲取美國技術。即使如此,華為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愈戰愈勇,AI及電動車軟件領域亦持續突破。任正非在訪問中對外界的評價保持謙虛,甚至表示:「華為其實沒那麼厲害,我們要努力才能達到別人的評價。」
任正非承認,華為單一晶片仍落後美國一代,為了彌補差距,華為選擇以集群運算方式,將多顆晶片結合,提升運算效率和性能。例如,華為Ascend系列AI晶片就採用此技術,與Nvidia高階AI晶片正面競爭。以華為AI CloudMatrix 384系統為例,能同時串聯384顆Ascend 910C晶片訓練AI模型,據稱在某些層面甚至超越Nvidia的GB200 NVL72系統。
Nvidia仍穩佔AI晶片主導地位
雖然華為積極提升晶片性能,但中國科技巨頭如阿里巴巴、騰訊、字節跳動等,暫時仍未大規模採用華為的AI晶片。主要原因包括硬件過熱、軟件生態不成熟,以及從Nvidia CUDA平台轉換到華為Cann平台的轉換成本高昂。此外,美國警告,使用華為先進AI晶片的公司或會面臨「嚴重刑事及行政處罰」,令不少中國大型企業採用華為晶片時相當謹慎。
整體而言,只要美國繼續限制華為晶片的應用,Nvidia仍然在AI晶片市場佔據優勢。有消息指,特朗普政府可能會因應中美貿易談判進展,考慮放寬部分晶片出口限制,這對Nvidia來說或會帶來額外利好。
Nvidia股票還值得買嗎?
華爾街對Nvidia長線前景依然樂觀。根據TipRanks數據,Nvidia(NVDA)股票獲得35個「買入」、4個「持有」及1個「賣出」評級,綜合評級為「強烈買入」。平均目標價為172.36美元,較現價有20.8%上升空間。自年初以來,NVDA股價已上升6.2%。
編輯評論:中美AI晶片競賽進入「新常態」
這篇報道反映中美AI競賽已進入一個微妙的新階段:美國靠技術封鎖維持領先,而中國則以「集群」和「系統整合」策略突圍。華為雖然在單顆晶片上落後一代,但透過集群運算等方式,已經在應用層面逐步追趕,甚至在特定情境下超越Nvidia。這種「以量補質」的戰略,未必能在所有場景下奏效,但確實為中國科技產業帶來一條可行的彎道超車路徑。
另一方面,Nvidia的軟件生態(如CUDA)才是真正的護城河。即使硬件性能被追近,龐大的開發者社群、成熟的軟件工具鏈,令Nvidia在商業市場仍然無可撼動。華為要真正威脅Nvidia,除了硬件突破,更要建立起能吸引全球開發者的軟件生態,這才是長遠勝負的關鍵。
最後,政治風險始終是中國科技企業的最大不確定因素。只要美國出口限制未有根本改變,華為的全球化步伐仍然受阻。中美科技脫鈎下,未來的AI競賽或會呈現兩套標準、兩個生態系統並行的局面。投資者在部署相關板塊時,除了看技術本身,更要緊貼地緣政治動態,才可作出明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