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AI芯片全面突擊 撼動全球AI生態勢成定局
華為Ascend芯片劍指Nvidia空白
華為科技正準備大規模出貨兩款先進人工智能芯片——Ascend 910C及即將登場的Ascend 920,意味著AI硬件格局將再度洗牌。由於美國出口管制將中國與Nvidia等頂級AI加速器隔絕,華為新一代芯片正好填補這道巨大的市場空缺。
今次華為的動作,不單止再次突顯中國在半導體自主化方面的决心,更隱約預示全球人工智能供應鏈正在分水嶺邁進。美中科技冷戰持續升溫,華為的芯片戰略難免對全球AI格局產生深遠影響,並可能催化出世界兩大AI發展生態的分野。
根據路透社消息,華為最快將於五月起向中國客戶大規模供應Ascend 910C AI芯片,早前已經有首批產品交付。這款910C屬於業界前沿,與Nvidia看家的H100加速卡鼎足而立——其核心秘密是把兩顆910B芯片結合成單一模組,成就雙倍運算力及記憶體,整體效能直追Nvidia H100(該GPU自2022年起被禁出口至中國)。
910C雖然只是架構升級,並非嶄新設計,但靠華為自家的Da Vinci架構,已經做到每秒780至800萬億次(TFLOPS)AI運算力,約等於Nvidia H100在部分工序的六成流暢度。這在中國目前晶圓製造技術受限制下,實屬突破。
芯片同時兼容主流AI開發框架(TensorFlow、PyTorch)以及華為自家MindSpore,對中國科技企業有極大吸引力。美國政府最近收緊出口規則,甚至連Nvidia專為中國市場設計的H20都需特別批文,直接令華為910C成為業界救命草。這代表中國AI實驗室和數據中心即使失去美國硬件支持,依然有國產方案延續大模型訓練和高階數據分析,無須因地緣政治而止步。
美國制裁加快中國自強之路
華為推AI高階芯片的背景,正值美中科技冷戰白熱化。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連番祭出出口禁令,限制中國獲取尖端半導體,包括Nvidia A100/H100等頂尖GPU,自2022年底起至今擴展至微縮版GPU如A800、H800及最新的H20,同時AMD(如MI300系列)也被波及。儘管美國本意是延緩中國AI和超算產業發展,但副作用漸現——中國從此拼死加快自給自足。
除了賦巨資於本地芯片產業(單是國家出資的「大基金」就涉及475億美元),華為已經成為領軍「反水美技術圍堵」的尖兵案例。以910C為例,部分製造由中芯國際SMIC以7納米技術負責;有報道指,某些部件甚至用上了台積電過往生產、經中轉商流入市場的方案。面對美管控,華為必須千方百計覓合法途徑。美方正針對這些「曲線救國」行徑展開調查,顯見美國高度警覺。
華為否認運用任何「非正規」芯片,台積電更強調已無向華為供貨。但高帶寬記憶體(HBM)等核心元件,亦極可能經第三方中間商供貨,凸顯美中科技博弈成貓捉老鼠局面。中國巨企與其說是被動應對技術封鎖,不如說是在夾縫中倒逼創新,慢慢消解對西方科技依賴。
事實上,美國壓力不但沒阻慢中國AI產業步伐,反令國內創新比賽加速。華為Ascend系列之餘,還有百度(昆侖芯)、阿里(平頭哥)、初創Biren等齊齊爭鋒,各類新進者正逐步搶佔Nvidia長年壟斷的市場。
這波本地創芯浪潮,已經令中國政府私下建議大型科網企業優先採用國貨AI芯片,為內地供應鏈築牢客源基礎。短線看保證AI模型發展不會斷層,長遠則為中國培養抗跌的半導體生態。美中技術戰進入新局:封鎖越狠,本地創新越盛,華為等新一代AI芯片正是這股逆勢攻堅的最佳例子。
Nvidia全球霸主地位受挑戰
長年以來,Nvidia幾乎無對手地稱霸全球AI芯片市場,無論產業還是科研,其GPU都是深度學習軟硬件標配。隨著中國市場被美方「築牆」,Nvidia財務亦隨之受挫——近期出口限制消息一出,Nvidia股價應聲下滑近7%,公司預警恐得為中國積壓庫存減值,損失高達55億美元,而若美國繼續加碼禁令,未來幾年中國市場或失去千億計收入。
華為此刻殺入,有兩大戰略意義:首先,會逐漸蠶食Nvidia於中國這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版圖。中資雲端巨頭及科企,現在被政策和現實推動,逐漸轉投國產芯,大幅削弱Nvidia在本地的黏性。其次,華為成功發展AI芯片或可引發其他市場尋求非Nvidia方案,儘管西方現階段礙於政治安全等難以引進中國芯片,但華為證明Nvidia技術領先地位也非牢不可破。
當然,Nvidia霸權不會一夜瓦解。其GPU仍是全球AI性能標竿,開發工具及生態極難被趕超。除中國外,全球大部分AI基建依舊以Nvidia為首選,中國內Nvidia舊一代GPU也未被徹底取代。而華為910C即使強勁,目前只有Nvidia旗艦的約六至七成表現,且大規模量產及持續支援軟硬件生態還需時間。
Nvidia短期內在歐美地區如日中天,未來真正考驗是能否繼續保持技術領先。若華為下一代(Ascend 920)進一步縮小差距,Nvidia或許將直面新一代超級對手。
全球AI生態將走向二元對峙?
華為最新的AI芯片突破反映更廣泛潮流:全球AI生態或會逐漸分裂成兩大陣營。一邊美國及其盟國繼續以Nvidia、AMD、Intel及Google自家TPU等為主力;另一邊,中國全面構建本地芯片及軟件(如Ascend、MindSpore),日益脫鉤於西方供應鏈。假如這趨勢持續,未來中國的AI研發將完全依靠中國硬件於中國數據中心運作,與全球其他地區呈現平行但不重疊的發展路線。
北京大力提倡「自主可控」科技,美國全面封堵芯片出口,這些力量合流令全球AI版圖愈見分化:你有你的標準、我有我的生態。
這種分化短期保證中國可以自如發展大模型、計算機視覺等頂尖AI技術,無須依賴外地工具。此舉對中國2030年「AI領先全球」戰略目標意義重大。
長遠而言,這類AI生態分裂,會導致東西兩大陣營的知識及技術相互隔離。現時機器學習模型尚能跨境流通,將來可能要根據硬件針對性開發,軟件工程師或需為各自平台各自專研,令技術交流更為困難。
當然,兩強對壘未必盡是壞事,激烈競爭往往催生更快創新——中美雙方或採取不同AI設計及算法,反倒豐富全球技術土壤,但同時亦加重了技術壟斷與碎片化之風險。
對供應鏈而言,這意味一種新常態——每個國家、企業都要選邊站,甚至同時維護雙重生態以保自主安全。歐亞等地國家雖嘗試中立,可能最後亦要因科技選邊而站隊。
總的來說,華為AI芯片不是單純商業部署,更是全球權力分配的新象徵。全球AI競賽不再是「一騎絕塵」,誰居領航尚未有定論。未來幾年,這波「自主芯」浪潮會否催生分裂新紀元,還是形成新的競爭平衡,值得世界關注和深思。
編輯評論:華為Ascend,以「被封鎖的進擊」逆轉賽局
觀乎華為這波Ascend芯片進擊,最啟發的地方正是——「被封鎖」未必等同「被擊敗」。在地緣政治和技術壟斷壓力下,中國科技圈反而觸發一輪「絕境求生」式爆發,大膽改革體制、協同國內上下游產業鏈。「中國芯」如今不再只是戰略口號,而是逐步由彎道超車落地成軍。
大家經常討論Nvidia生態無可取代,事實上,美中科技「風水輪流轉」正是歷史常態。昔日日本半導體也一度震撼全球,隨時勢轉變,新技術與新秩序就可能促成新霸主——這一點華為正在按步就班實踐。
AI芯片之戰最終勝負,未必單純取決於運算力數據、硬件工藝,而是整體生態執行力和開發者文化的軟實力較量。華為若能坐穩本地市場,發揮中國政府、企業、市場聯動效應,逐步削弱「買辦思維」,或可帶動全球AI格局發生翻天覆地的實際裂變。
還有一點值得思考:AI生態割裂加劇,會否令中美科技全面割據,「互不來往」?還是競爭下最終兩線融合,甚至催生全球標準?局勢未明——但現正發生的,是中國用「逆水行舟」的態度,證明全球競賽遠比想像中更撲朔迷離、有趣得多。
任何以「封鎖」遏制對手的策略,最終都可能加速對手的自立。華為今次Ascend芯片出擊,不是中國AI「封頂」的故事;它更象徵著全球科技權力天平再度搖擺,而香港、中國乃至亞洲的角色,也將更值得我們自己去定位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