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阿里巴巴、騰訊:中國雲端巨頭進軍中東市場
中國雲端服務供應商正積極擴展於中東地區的影響力,挑戰美國科技企業的主導地位,並更貼合當地政府的政策和監管要求。
雖然亞馬遜、微軟、Google 和 Oracle 這些美國公司早已在中東設立數據中心,但華為、阿里巴巴及騰訊等中國企業,正透過針對性的合作和本地化服務,逐步搶佔市場。他們不但投資基礎設施,還加強培訓,與地區電訊商合作,鞏固自身地位。
根據 IDC 的 Manish Ranjan 指出,中國雲端供應商正協助當地推動數碼轉型。「雖然 AWS、Azure 和 Google Cloud 在中東仍佔主導地位,但華為和阿里巴巴等中國企業已在區內建立起顯著存在感。」Ranjan 在接受《Rest of World》訪問時如是說。
美國雲端企業較早進入中東市場。Amazon Web Services 於 2019 年在巴林開設首個中東數據中心,2022 年再於阿聯酋設立第二個;微軟同年於阿布扎比及杜拜設立雲端區域;Google Cloud 則於 2023 年進駐沙特阿拉伯達曼地區。Oracle 現時於阿聯酋及沙特阿拉伯設有多個雲端區域,更計劃於未來在新未來城(Neom)擴展業務。
然而,中國供應商採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華為與 STC、E& Enterprise、du、Zain、OmanTel 及 Ooredoo 等電訊商合作,推動雲端運算、人工智能、5G 及智慧基建。2025 年巴塞隆拿世界移動通訊大會上,華為雲中東及中亞總裁齊安倫強調,華為正協助沙特推動數碼增長。華為目前於沙特設有四個雲端設施,包括一個低時延數據中心,能減少處理延遲。
今年三月,華為宣布與 Zain KSA 合作,提升網絡基建。公司表示,已透過利雅得樞紐為沙特超過 1,000 個客戶提供服務,當中包括政府部門及金融機構。
騰訊則於今年二月進軍中東雲端市場,承諾未來數年在沙特投資超過 1.5 億美元。
阿里雲同樣積極部署,2022 年於阿聯酋設立數據中心,去年再於沙特開設新設施,並與 STC 合作成立沙特雲計算公司,配合沙特「2030 願景」的國家策略。
中國企業與當地公營機構建立合作關係,並針對數據本地化需求度身訂造平台。「他們尤其在沙特與政府部門建立戰略合作,確保符合法規要求。」Ranjan 在《Rest of World》的訪問中補充。
人工智能亦成重點發展方向。中國企業比美國對手更早、更積極將 AI 工具整合至雲端服務。華為全球 AI 峰會上,華為 CTO 張鵬透露,華為的阿拉伯語言模型有望協助沙特醫院診斷時間縮短高達 40%,充分體現 AI 如何針對本地需求落地。
這些舉措亦得到中國「數字絲綢之路」倡議支持,有助中國企業建立外交關係,降低市場進入門檻。相比之下,美國企業面對更嚴格的數據監管審查,中國公司則憑藉高層協議,簡化運作流程,減少監管阻力。
對於中東各國 CIO,特別是政府和金融業界,中國雲端服務主打本地合規、成本效益及全面支援。Ranjan 指出,這些平台以捆綁式服務及強調總擁有成本,對區內客戶尤其具吸引力。
阿聯酋 Space42 的 CIO Kenneth Lindegaard 認為,雲端採用率雖然上升,但部分行業仍須依賴傳統基建。「雲端市場競爭激烈,參與者眾多。數據本地化等監管要求帶來風險,因為未必所有地區都具備足夠商業基礎,支持設立雲端數據中心。」Lindegaard 在《Rest of World》受訪時表示。
混合部署模式(即結合雲端與本地數據中心)成為主流,有利中國企業發揮優勢,因為他們早已將策略圍繞此彈性設計。
德州數據中心公司 Hawk 的高級分析師 Luis Bravo 指出,單靠技術實力不足以在中東市場取勝。「中國企業展示出,成功關鍵不只在於運算能力,更在於信任與合作。」Bravo 在《Rest of World》受訪時說。
隨著中東雲端市場日趨成熟,競爭焦點已由技術領先轉向誰能夠提供更貼地、更合規的本地化解決方案。中國供應商顯然已經掌握到這個訣竅。
編輯評論:中東雲端市場的「中國式突圍」與地緣科技競爭新格局
中國雲端巨頭進軍中東,表面上是市場多元化的自然延伸,實質卻反映出全球科技產業的地緣政治競爭正進入新階段。文章細緻描繪出中國企業如何以「合規」、「本地化」、「合作」為突破口,避開美國企業的傳統優勢,以敏捷靈活的策略搶佔地盤。
值得深思的是,中國雲端商不再單純比拼硬件或運算力,而是懂得「文化適應」和「政策共融」。例如針對阿拉伯語的 AI 模型,既提升服務價值,也加強本地政府對中國企業的信任感。這種「以合規換市場」的策略,某程度上亦是對西方科技監管壓力的反制——當你在歐美處處受限,何不轉向監管需求明確、願意合作的新興市場?
同時,中國的「數字絲綢之路」外交,為科技出海鋪路,令雲端服務不再只是商業行為,而成為國家級策略的一環。這種「政企合一」的打法,對於仍在摸索數碼轉型路徑的中東國家,無疑更具吸引力。
然而,這場競賽的深層次影響,遠不止於雲端市場本身。數據主權、AI 標準、基建話語權,甚至未來智慧城市的主導權,都將成為大國博弈的新戰場。對香港及亞洲其他地區來說,這種「技術+政策+外交」三位一體的策略,或許值得本地企業和政策制定者深思:在全球科技規則快速重寫的時代,我們應如何定位自身角色?
最後值得一提,混合雲和本地化部署的興起,亦反映出企業對數據安全和合規的高度敏感。這不僅是技術選擇,更是信任體系的重塑。中國企業能否長遠贏得中東市場,關鍵還是要看他們能否持續建立起「可信賴的技術夥伴」形象,而非僅僅依賴政策紅利或價格優勢。
這是一場結合了技術、信任與國際關係的多維競賽,中國雲端巨頭的「中東突圍」,或許只是全球科技版圖重塑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