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彩AI預測賽後檢討!邊個模型預測最叻? 每次攪珠當晚10:30更新免費睇!

莎拉·佩林訴紐約時報誹謗案,二度敗訴

紐約聯邦陪審團裁定《紐約時報》未誹謗莎拉·佩林

紐約曼哈頓聯邦陪審團週二裁定,《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在2017年一篇關於槍械管制的社論中,未對前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莎拉·佩林(Sarah Palin)構成誹謗,這是佩林在此案重審中第二次敗訴。

此判決源於佩林的案件重審,此前聯邦上訴法院推翻了2022年對《紐約時報》有利的判決。陪審團經過約兩小時的商議,結束為期一週的審理。

《紐約時報》發言人丹妮爾·羅茲·哈(Danielle Rhoades Ha)在判決後表示:「此結果重申了美國法律的重要原則:出版商不應因誠實錯誤而負責。」

佩林的律師暫未回應置評請求。

佩林,61歲,曾任阿拉斯加州州長,起訴該報及前社論版主編詹姆斯·班奈特(James Bennet),指控2017年6月14日的文章錯誤暗示她可能煽動了2011年1月亞利桑那州一個停車場的槍擊案,該案造成六人死亡,民主黨眾議員加比·吉佛茲(Gabby Giffords)嚴重受傷。

班奈特表示,他當時在截稿壓力下,加入了「美國致命政治」一文中將槍擊案與佩林政治行動委員會發布的地圖聯繫起來的描述,該地圖將吉佛茲和其他民主黨人標記在十字準星中。

《紐約時報》迅速承認錯誤並道歉,社論上線後14小時即刊登了更正聲明。

佩林律師則認為更正不足,因為聲明未有明確提及佩林本人。

在結案陳詞中,《紐約時報》律師費利西亞·埃爾斯沃斯(Felicia Ellsworth)提到,作為公眾人物的佩林必須承擔極高的舉證責任,才能讓報社負責。

「要贏得此案,佩林州長必須證明《紐約時報》和詹姆斯·班奈特不顧真相,」她說:「目前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這不過是一個誠實的錯誤。」

佩林的律師肯·特克爾(Ken Turkel)則表示,情況遠超「誠實錯誤」。

「這不是對佩林的過境提及的誠實錯誤,」他在結案陳詞中說,「對她而言,這是改變人生的事。」

佩林於2022年2月首次審判失敗,但曼哈頓第二巡迴上訴法院於去年8月認為,該判決受到主審法官多項裁決影響,有失公正,因此判決被撤銷。

此案長期被佩林及其他保守派視為挑戰1964年美國最高法院《紐約時報訴沙利文案》(New York Times v. Sullivan)判例的途徑。

該案確立了公眾人物在誹謗案中必須證明「實際惡意」的標準,即被告明知言論為假或對真假存有魯莽漠視。

不過,第二巡迴法院稱佩林因挑戰「實際惡意」標準時機過晚,放棄了此論點。前總統特朗普也曾質疑該標準。

佩林曾於2006年至2009年任阿拉斯加州州長,並在2008年與已故共和黨參議員約翰·麥凱恩一同競選副總統,但敗給民主黨的巴拉克·奧巴馬與其副總統搭檔喬·拜登。

評論與啟示

這宗官司再次凸顯出美國誹謗法中「實際惡意」標準對公眾人物的嚴苛門檻。即使《紐約時報》承認錯誤並道歉,法院依然認為這屬於「誠實錯誤」而非惡意,保障了新聞自由,但同時也令受害者難以獲得法律救濟。

對香港或其他地區媒體從業者來說,這提醒我們在報道敏感政治事件時,誠實和準確固然重要,但法律對於「惡意」的界定非常嚴格。媒體若能及時更正錯誤,通常不會被追究法律責任,但這同時要求媒體具備高度的自律與責任感。

此外,案件中政治因素和意識形態的影響也不可忽視。佩林及其支持者視此案為挑戰現行法律體系的戰場,反映出美國社會對新聞自由與誹謗權益平衡的激烈爭論。這種爭論在全球範圍內都有共鳴,尤其在政治極化加劇的時代,如何界定新聞自由與個人名譽權的界線,是每個民主社會必須面對的課題。

總括而言,這起案件不僅是法律層面的判決,更是公共言論、生態與政治權力博弈的縮影。對媒體而言,提升報導質素與透明度、加強內部監管,或許是避免類似糾紛的最佳途徑。另一方面,公眾也應該具備批判性閱讀能力,辨別資訊真偽,避免被誤導或利用。

以上文章由特價GPT API KEY所翻譯及撰寫。

Chat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