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 預測第二季收入低於華爾街預期,為新任CEO Tan 帶來挑戰
(路透社)— Intel 週四公布,預計第二季度收入將低於華爾街分析師的預期,為新任CEO 譚立武(Lip-Bu Tan)執掌公司後的首次業績蒙上陰影,背景是中美貿易戰持續激烈。
Intel(納斯達克代碼:INTC)股價在盤後交易中下跌4.2%。
Intel 發出的悲觀展望,可能成為投資者另一個憂慮來源,因為大家寄望譚立武能扭轉這家晶片巨頭多年來的失誤,尤其是在蓬勃發展的人工智能市場中重新取得立足點。
這家總部位於加州聖克拉拉的公司,預計6月季度收入介乎112億至124億美元,低於分析師平均預測的128.2億美元(根據LSEG數據)。
財務長David Zinsner表示,關稅擔憂推動客戶提前囤積Intel晶片,令第一季度銷售額有所提升,但公司無法確定這帶來的具體收益,預計第二季度業績將因此受損。
「我們本季度的指引,是反映關稅帶來的不確定性。」財務長說。
在譚立武致力精簡公司架構及削減成本之際,Intel 也宣布將調低2025年調整後營運開支目標至約170億美元,低於之前設定的175億美元,並將2026年目標下調至160億美元。
「Intel 長期以來積累了不少官僚作風,」Zinsner對路透說。「他(譚立武)想打破這些障礙,讓工程師更有效率,能更快推出產品。我們必須走過這一過程。」
譚立武在與投資者的電話會議中表示,Intel 正在審視其工廠布局。公司早前曾宣布將位於俄亥俄州的280億美元工廠項目推遲至2030年。
「我們將繼續仔細檢視現有工廠的產能利用率,確保在投入更多資本前,能夠達到最高效率。」譚立武說。
Zinsner補充,重組計劃可能對員工人數產生影響,但具體情況將在第二季度財報中明朗化。
譚立武在首次與分析師通話前,公開發布內部備忘錄,透露第二季度將開始裁員,重點是削減公司內部官僚體系。他還計劃大幅減少內部會議的數量和規模。
「這些關鍵變革不可避免會縮減我們的員工規模,」譚立武寫道。「正如我加入公司時所說,我們必須做出艱難決定,為公司未來建立堅實基礎。」
備忘錄還提到,自9月1日起,Intel 員工將被要求每週回辦公室工作四天。
公司同時將2025年資本支出目標從200億美元下調至180億美元。
Intel 在聲明中表示:「公司正採取行動推動業務更高效執行,計劃包括精簡組織架構,消除管理層級。」
雖然美國總統特朗普暫時未對晶片徵收關稅,但中國對美國製半導體產品的高額報復性關稅,令Intel在中國這一通常最大市場的銷售前景蒙上陰影。
根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今年4月發佈的通知,美國製造的晶片將面臨85%或更高的關稅。
中國每年從美國進口價值約100億美元的晶片,其中約80億美元是由Intel在美國組裝的中央處理器(CPU),據伯恩斯坦分析師估計。
Intel 第一季度收入持平,為126.7億美元,略高於市場預期的123億美元。
公司預計第二季度調整後每股盈利將持平,市場預期為每股盈利0.06美元。
Summit Insights分析師陳敬佳表示:「審慎的第二季度展望反映了關稅不確定性,以及PC客戶端和數據中心市場的競爭環境。」
Intel 力圖成為晶片代工製造商的策略,是由前任CEO Pat Gelsinger推動,這令公司財務吃緊,因為他們投入數十億美元建設先進製造設施。
編者評論:Intel 面對多重挑戰,轉型之路充滿艱辛
Intel 這次財報和指引顯示,公司正處於關鍵轉型期。新CEO譚立武上任後積極推動組織精簡和成本削減,試圖打破官僚束縛,提速創新和產品推出。然而,外部環境卻充滿不確定性,尤其是中美貿易戰帶來的關稅壓力,令Intel在全球最大市場中國的銷售前景蒙上陰影。
譚立武的決策反映出對公司內部效率及資源配置的深刻反思,但裁員和減少會議等措施,雖可短期降低成本,卻可能影響員工士氣和創新動力。Intel如何在削減內部冗餘和激發技術創新間找到平衡,是未來成敗的關鍵。
此外,Intel大舉投入晶片代工業務,試圖追趕台積電等競爭對手,卻也帶來財務壓力。這條路線雖有潛力,但需要時間和資本積累,短期內或難以看到明顯回報。
整體而言,Intel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中仍是不可忽視的巨頭,但要面對的不只是市場競爭,更有地緣政治風險和內部結構調整的雙重考驗。投資者和業界需密切關注Intel如何在變革浪潮中找到新的增長驅動力,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和高性能運算領域的布局能否成功,將決定其未來走向。
以上文章由特價GPT API KEY所翻譯及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