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儲局頂住特朗普壓力 按兵不動維持利率不變
美國聯邦儲備局(Fed)今日如市場預期,維持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於4.25%至4.50%不變。市場關注的焦點落在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記者會上的表態。他的主旨其實很簡單——「我們唔知通脹定勞動市場會先出現問題,會等數據指引再決定政策走向。」
政策聲明中提到:「委員會關注雙重使命下的風險,認為失業率及通脹上升的風險都增加……在考慮進一步調整利率區間時,委員會會審慎評估最新數據、經濟前景及風險平衡。」
鮑威爾於記者會上多次重申同一立場,強調現時經濟及通脹情況尚算健康,但關稅帶來巨大不確定性,失業及通脹風險同時升溫,聯儲局會繼續觀察數據,必要時才會出手。
至於六月減息的預期,無論聲明或鮑威爾現場發言都未見明確暗示,反而多次提到「可以等」、「可以耐心觀望」等字眼。市場即時反應,根據CME集團FedWatch工具,昨日市場預期六月維持利率不變的機會率為68.8%,鮑威爾講完後已升至76.7%。一個月前,市場還認為六月減息四分一厘的機會高達99.2%。
總結:今次聯儲局的態度就是「冇壞就唔修」,即使他們都承認「出事」的風險正在上升。
傳奇投資者Louis Navellier:聯儲局應該減息
Louis Navellier一直批評聯儲局,認為現在應該減息。他的理據是,聯儲局其實係同「不存在」的通脹作戰。事實上,現時更值得擔心的係通縮。
首先,近期美國進口加速,特朗普雖然想減少美國貿易赤字,但反覆加關稅反而令進口商搶先將貨品湧入美國,短期內令貿易赤字擴大。
Louis在其播客提到:「外國不斷向美國傾銷貨品。最新數據顯示,三月至四月貿易赤字上升14.5%至40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已經翻倍,即使出口增長23.3%。這會令第一季GDP再被下調,因為貿易係GDP重要組成部分。」
這種「堆貨」本質上帶來通縮壓力——供應多、需求無變,價格自然下跌。
當庫存消化完後,供應減少才會帶來通脹壓力,但Louis認為到時應該已經有新貿易協議。
商品價格下跌加劇通縮 領頭羊是油價
Louis再指,除了黃金外,大部分商品價格都下跌。美國WTI原油本周跌穿每桶56美元,今年已累跌約20%。油價下跌不止令美國消費者加油慳錢,亦因為石油係無數消費品原材料(相機、咖啡機、高爾夫球、唇膏、太陽眼鏡等),所以商品價格下跌亦加劇通縮壓力。
樓市方面,Louis指建築商開始減價促銷,樓價下跌會拉低CPI及PCE等通脹指標中的「業主等價租金」。
總結Louis的觀點:「通縮證據處處,聯儲局卻繼續對付從未出現的通脹……我仍然預計今年會減息四次,尤其因為歐洲利率崩潰……如果聯儲局繼續討論未來才可能出現的通脹,這其實好有爭議。」
貿易協議最新動向
截稿時,市場流傳「特朗普將取消晶片出口限制」的消息,Nvidia股價應聲上升,但細節未明。
儘管如此,整體貿易協議仍然只聞樓梯響。美國商務部長Lutnick稱對經濟前景及貿易協議「非常樂觀」,財長Bessent亦指多國談判進展順利,最快本周有協議,更有機會大幅減美國貨品關稅。
今周Bessent與美國貿易代表Greer將於瑞士與中國談判,Bessent強調:「我哋唔想脫鈎,只想公平貿易。」
全球貿易棋局悄悄變化 美國成為「減關稅」催化劑
英國與印度昨日達成貿易協議,英國首相Starmer表示,減少全球貿易壁壘有助加強本國經濟安全。同時,《華爾街日報》報道,越來越多國家互相洽談新協議,專家指:「美國反而成為全球減關稅的推動者。」
但對於美國本身,貿易協議仍未見影。特朗普甚至自信地說:「我哋唔需要簽協議,佢哋要同我哋簽……我哋會直接定價,話畀大家知嚟美國買嘢要付幾多錢,係一個公平價錢……有朝一日,我哋會一次過公佈100個協議。」
雖然聽落似乎係即興發言,但如果特朗普突然公佈多個協議,市場必定大為振奮。
供應危機倒數開始
洛杉磯港口近日迎來最後一艘未受重稅影響的中國貨輪。根據當地新聞報道,洛杉磯及長灘兩大港口貨運量幾乎腰斬,預示中國貨品減少,相關就業亦會受影響。港口CEO形容現時係「轉捩點」,航班及貨物大減。
《Newsweek》上周報道,進口大減或令五月美國貨架出現「缺貨潮」,多間零售商因應關稅暫停所有中國訂單。
即使美國與全球其他國家達成協議,只要無中國,消費者都會受影響——因為亞馬遜71%商品都係中國製造。
所以,貿易協議越多越好,但真正需要的係與中國達成協議,否則日常用品隨時斷貨,貨架同網購車都會空空如也。
不過,正如Louis所說,現時美國因搶貨而有供應過剩。
未來走勢如何?
如果美中貿易協議在庫存過剩時達成,會引發一波通縮,聯儲局可安心減息,股市有望迎來夏季升浪。但如果庫存消化完仍無協議,貨運大跌,貨品減半、價格倍升,最終消費者埋單。
這亦解釋財長Bessent為何批評145%中國貨關稅「不可持續」。
本周Bessent瑞士談判結果備受關注。
如何在混亂市況中賺錢?
Louis建議,動盪市況下應專注企業盈利。他的「鐵律」是:「股價短期可與盈利背馳,但長遠來說,盈利增長最終會推動股價向上。」
例如他旗下持有的Vertiv(VRT),受惠AI數據中心需求強勁,最近業績大超預期,股價一周半內升14%。Louis指:「盈利強勁可穿越市場混亂。」
他補充,旗下高增長股票名單四月平均升6.56%,29間公司公佈業績,19間勝預期,平均盈喜達18%。
Louis預計,未來一浪接一浪的盈喜,會繼續推高其股票表現。
編輯評論:美國政策「觀望」背後的深層矛盾
聯儲局今次按兵不動,實際上反映出美國經濟政策的深層矛盾——一方面害怕通脹復燃,另一方面現實卻是通縮壓力處處。政策制定者對數據的依賴,正好說明了現時經濟的不確定性和脆弱性。
特朗普式的「貿易強硬」策略,短期內或可拉高談判籌碼,但長遠來看,供應鏈斷裂和貨架缺貨,最終受害的還是美國普通消費者。這種「先搶貨、後斷貨」的情景,其實正是全球化時代「以鄰為壑」政策的惡果。
Louis的觀點提醒我們,單靠宏觀政策解讀已經不足夠,投資者必須緊貼企業盈利和供應鏈實況,才能在波動市況中尋找機會。特別是香港及亞洲市場,面對全球供應鏈分化和美國政策轉向,必須重新審視自身定位和風險管理。
最後,這場「通脹vs通縮」的拉鋸,未來幾個月將繼續主導全球市場情緒。香港投資者要小心美國政經博弈下的新變數,並思考:我們的經濟安全網,究竟有幾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