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AI領導地位需要更聰明的管控
美國科技界近日因DeepSeek-R1人工智能模型而警覺,呼籲加強出口管制,以限制中國取得先進技術。然而,隨著AI愈來愈深刻地重塑全球權力格局——無論是戰場決策、群眾監控、自動化網絡行動,甚至國家宣傳——華盛頓的策略不僅要收緊技術出口,更必須增加研發投資、推動本土創新,以及加強國際合作,推廣不受國家審查、符合民主價值的AI。
AI霸權競賽:不只是經濟,更關乎自由
在AI霸權的競賽中,終點不僅是經濟主導權,更是自由的未來。美國不僅要維持技術優勢,還要推動一個以透明、開放及民主治理為核心的國際AI生態。AI既可以加強壓迫,亦可以賦權自由社會。其開發與應用,必須保障公民自由、保護公開辯論及抵制意識形態一言堂。
美國的AI模型雖然並不完美,亦受愈來愈多的監察,但它們基本上以知識開放和言論自由為優先。相反,中國的AI平台則成為威權管控的工具。美國的AI雖然面對偏見、數據來源及學界政治壓力的批評,但它們是在一個可受法律挑戰、公開透明及獨立監督的環境下發展——這些條件在中國的中央審查制度下並不存在。美國不僅要維持技術優勢,更要積極推廣美國AI為優越選擇。北京不是在建設更聰明的機器,而是在製造更高效的審查工具。
AI國際合作與法治優勢
像AI Infrastructure Partnership這類由xAI、Nvidia、Microsoft、BlackRock及阿布扎比AI投資基金MGX合作的計劃,正指出一條新路。雖然並非所有成員都來自民主體制,但這些合作的AI基建、管治、開發與部署,仍然受美國法治、透明度及規管問責制約。這些項目受國會監督、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披露要求,以及獨立媒體和公民社會監察——這些機制在威權體制中幾乎不存在。對這些合作的信任,應建立於可執行的規範、法律保障及多邊合作,而非企業善意。美國的領導地位,應以創新及邀請志同道合的夥伴合作為根基。
在巴黎AI行動峰會上,美國副總統J.D. Vance重申華盛頓維持技術領先的決心,指出美國AI領導地位建立於先進半導體設計、前沿算法及顛覆性應用之上。他同時警告,敵對國家正將AI武器化,用於大規模監控、審查及歷史修正。這明顯針對中國AI審查,尤其是DeepSeek對天安門事件、維吾爾族種族滅絕及強迫勞動等議題的封鎖。
前Google行政總裁Eric Schmidt亦強調,美國必須因應中國AI急速發展而調整策略。他警告,中國與美國的技術差距正迅速收窄,北京大力投資開源AI,或會削弱美國優勢。Schmidt反對「AI版曼哈頓計劃」式的競賽,主張強化能源基建及更聰明的政策,支持開放及競爭發展。這些見解突顯,技術加速之外,治理、開放及全球信任同樣關鍵。
出口管制:平衡安全與競爭力
特朗普政府的「美國優先」貿易政策,要求全面檢討美國出口管制體系,堵塞對手獲取關鍵技術的漏洞,並加強執法。例如2023年,美國商務部將更多與中國軍事及監控項目有關的企業列入「實體清單」,同時限制Nvidia A100及H100晶片出口中國,顯示有針對性的管控可阻止戰略運算資源流失,而非一刀切禁令。
特朗普亦透過行政命令,強調AI戰略重要性,明言美國要維持及加強全球AI主導地位,以促進人類福祉、經濟競爭力及國家安全。美國在AI及半導體領導地位,取決於精心調整的出口管制策略,既要保障國安,又要維持市場競爭力。政策目標應是維護及擴大美國在透明管治、規管監督及國際標準下的AI生態領導地位,而非只強調民主推廣。
拜登政府於2025年初推出《AI擴散框架臨時最終規則》(IFR),限制中國取得先進AI晶片,設立分級制度,對不同國家設限。不過,半導體業界、合規專家及國安分析員批評,這制度不切實際且難以執行,反而限制美國企業在關鍵市場銷售。出口管制應限制對手,而非盟友。
盟友與業界反彈:政策需更細緻
即使是北約盟友如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及立陶宛,都對IFR表示關注,認為該規則可能在歐盟單一市場內製造人為分歧,削弱AI生態發展。他們要求美國重新考慮對盟友創新的衝擊,警告或損害跨大西洋科技合作。IFR限制美國晶片出口,無意中鼓勵外國投資非美國技術,削弱美國長遠經濟影響力。
規則不僅面臨外部批評,國內亦有反彈。七名共和黨參議員及多家美國科技企業(包括Nvidia和Oracle)警告,分級框架過於複雜,或會促使盟國轉投中國AI替代品。特朗普政府正考慮以更簡化的政府對政府許可模式取代現行分級系統,並討論將Nvidia H100晶片出口豁免門檻由1700部降至500部,以加強執法但避免全面禁令。這些討論反映兩黨共識:出口管制必須強化美國競爭力,避免疏遠可信夥伴。
IFR一個嚴重的意外後果,是無法取得美國先進AI晶片的國家,或被迫依賴中國次級產品如華為AI處理器。華為晶片效能遠遜Nvidia,是高性能運算的劣質替代品。這不但削弱全球AI發展能力,還增加對中國技術的依賴,進一步壯大北京的數碼影響力。規則最終或令全球AI生態分裂,美國更難保持技術領導。
華盛頓必須重新審視和完善出口管制,確保主要盟友及全球市場繼續依賴美國AI技術,而非無意間將他們推向中國陣營。
中美科技戰持續升級
中國作為反擊,加快本土半導體生產,並對鎵、鍺等半導體關鍵稀土實施出口管制。儘管美國努力,華為仍能生產先進AI晶片,顯示要將中國徹底隔絕於全球供應鏈之外極為困難。
中美AI晶片爭奪戰預料會進一步升級,華盛頓正考慮對AI模型訓練數據和雲端基建加以限制。這場科技競賽,突顯美國需要更細緻的出口管制策略,避免政策反噬自身產業。
美國要維持全球優勢,必須堵塞執法漏洞,防止對手獲取敏感技術;加強監管,懲罰明知協助中國AI壓迫的企業;擴大AI及半導體研發投資,以鞏固技術領導地位;並與盟友加強合作,建立統一的出口管制框架,符合共同安全利益。
同時,美國要積極推廣美國AI為全球標準,確保全球企業與政府選用維護言論自由及民主價值的AI模型,而非用於審查壓制資訊的產品。這亦需正視歐洲等盟友對美國機構遭受意識形態壓力的憂慮。雖然美國近期在大學及法律界出現政治干預,但美國體制具自我修正能力——司法覆核、自由媒體、獨立研究機構等,為民主提供防波堤。要維持全球信任和公信力,美國須以透明、問責和開放討論為本,帶頭規範AI。
這不僅是晶片之爭,更是數碼自由的抉擇。長遠目標,是推動全球AI採納開放透明治理,而非威權控制。
AI不僅是經濟進步的工具,更是地緣政治武器。美國必須果斷領導AI創新,鞏固技術優勢,確保AI服務民主價值,而非威權控制。若華盛頓未能果斷應對,便有可能將技術與經濟主導權拱手讓予北京。每一次拖延,都是送給中國的禮物。
行動的時機,就是現在。
編輯評論:AI競賽的深層危機與香港的啟示
美國與中國在AI領域的對弈,表面上是技術、晶片、出口管制的攻防,但實質上卻是一場全球數碼治理模式的選擇。文章強調,美國AI的優勢不僅在技術本身,更在於其發展環境——法治、透明、公開監督——這些正是香港社會一度引以為傲的價值。當AI逐漸滲透到社會每個層面,從輿論生態到國家安全,香港的科技發展與資訊自由同樣面臨抉擇:我們要追隨哪種AI治理模式?是選擇一個可以自我修正、容納多元聲音的體制,還是走向一個以審查為核心、封閉的數碼未來?
此外,美國強調與盟友合作,但現實是出口管制政策往往因國安考慮而傷及盟友利益,這種「友傷」現象值得香港科技界深思。若美國過度收緊,歐亞各國或會自行發展替代生態,AI全球標準的爭奪將更加激烈。香港作為中西科技交匯點,未來的定位與路徑選擇,必須正視這場「數碼冷戰」的深層結構——不只是技術追趕,更是價值觀與制度設計的競逐。
最後,AI治理不能只靠出口管制,還要不斷自我反省與完善。美國近年的政治干預、學術自由受壓,亦為自身民主形象帶來陰影。香港若要成為國際創科樞紐,必須守護資訊自由、維護公開辯論,並建立可自我修正的制度,否則只會淪為數碼霸權的附庸。AI競賽真正的勝負,或許不在晶片計算力,而在於我們能否維持一個開放、多元、具創新活力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