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嚴格的出口管制削弱美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領導地位
作者:Daniel Castro 和 Stephen Ezell
2025年5月5日
拜登政府對人工智能(AI)晶片的出口管制政策從一開始就基本上失敗了。然而,政府卻年復一年地加緊控制,試圖堵塞各種漏洞。該政策現在已經擴大到了一個幾乎荒誕的程度,但後果卻絲毫不容小覷。雖然美國政府有理由防止美國公司向中國軍方出售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但切斷美國公司與整個中國市場的聯繫卻是一種弊大於利的做法。它最終將損害美國的國家安全和經濟利益。
拜登政府於2022年10月發布了首套人工智能晶片出口管制政策,限制向中國出口人工智能晶片以及製造這些晶片的技術。從那時起,政府不斷擴大這些限制,涵蓋更多國家、更低端的晶片和相關硬體元件(例如高頻寬記憶體)。
最新的限制措施於2025年1月推出,實施了一個三層級的系統來控制先進人工智能硬體和模型的訪問。根據這個最新框架,預計於5月15日生效,除非被特朗普政府修改,全球120個國家,包括以色列、印度和新加坡等密切盟友,都將面臨限制接收先進晶片的數量上限。但與其限制中國獲得先進人工智能的機會,這些廣泛的限制措施反而可能孤立美國公司與全球市場,並為中國競爭對手創造機會。
最近,特朗普政府將出口管制擴大到英偉達的H20晶片。英偉達專門設計了H20晶片,以符合美國的出口管制。從規格來看,它與英偉達在2022年發布的熱門圖形處理器(GPU)晶片H100相當,但H20更節能,記憶體也稍多。然而,H20遠遠不及英偉達最新的B100和B200晶片,且記憶體也比H200少。
美國政府有理由希望阻止先進人工智能晶片進入中國的軍事系統。但有效地禁止英偉達出口像H20這樣的晶片——正如前面提到的,設計用於滿足美國出口要求——卻走得太遠了。英偉達已經報告由於新的限制措施遭受了55億美元的財務損失。阻斷訪問將削弱美國的競爭力,並加速中國建立自主晶片產業的努力。
如果美國公司無法進入全球市場,那麼美國就不可能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主導地位。單憑美國市場無法支持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高科技公司,這些公司必須能夠進入全球市場,以獲得足夠的收入來投資於開發下一代產品。
美國的出口管制已經加速了中國縮小差距的努力。2019年,華為的Ascend 910晶片由台積電在台灣製造。隨著美國的限制,華為將生產轉移到中國內地。經過兩年的時間,到2022年,華為已經生產了910B晶片,與原版相比略有改進。現在,華為已經宣布下一代Ascend 910c晶片將於2025年5月發布,並繼續開發下一代Ascend 910d晶片。分析師預計這些晶片的性能將與英偉達H100相當,但成本只有60-70%。
華為並不是唯一一個幫助中國縮小差距的玩家。中國有多家公司在晶片生態系統的各個層面進行創新和競爭。像Biren Technology、MetaX和Enflame這樣的公司正在設計人工智能晶片。半導體製造國際公司(SMIC)與台積電競爭晶片製造,並有望生產5納米晶片(相比目前的7納米有顯著改進,但仍遠遠落後於台積電的2納米)。
中國的楊子江記憶技術公司(YMTC)已經生產出與韓國競爭對手相當的高密度記憶體晶片,儘管美國實施了出口管制。此外,中國正在創新如何更有效地部署效率較低的晶片。本年早些時候,一個中國研究團隊在一個著名的國際會議上贏得了一個獎項,展示了如何使用較不強大的晶片來超越高端硬體。
而且,正如DeepSeek發布了具有相當於競爭對手幾分之一成本的高性能人工智能模型,中國不需要生產最好的晶片,只要能生產最負擔得起的晶片就行。
同時,必須認識到,中國的目標是開發高科技產品——從手機到人工智能和舊晶片到晶片製造能力——這些產品足以取代國外進口商品,實現國內生產。事實上,中國明確表示,計劃在未來十年內實現半導體產業至少70%的自給自足。
總的來說,中國可能仍然落後美國晶片製造商幾年,但中國正在取得進展,中國公司得到了政府的全力支持。去年,中國政府設立了一個3440億元(475億美元)的投資基金,以支持半導體產業,此前類似的投資分別在2019年(2040億元)和2014年(1390億元)進行。
不確定性和迅速的政策變化不僅針對中國,還會破壞美國公司按照規則行事的能力,限制它們在全球競爭的能力,並推動國際客戶轉向中國供應商。像英偉達這樣的美國公司因設計符合規則的產品而受到懲罰,卻在事後發現規則被更改。這不僅損害了美國的經濟利益,還侵蝕了對美國貿易政策的信任。
更糟糕的是,當前的這種做法適得其反。通過切斷美國公司與國際市場的聯繫,美國實際上正在加速中國在人工智能晶片方面的進展。中國公司現在有更強烈的動力——和更大的市場機會——取代美國供應商,推動國內創新,並吸引不再依賴美國技術的買家。美國政府不僅沒有減緩中國的崛起,反而正在加速這一進程。
出口管制應該是精確和戰略性的,而不是廣泛和短視的。在這方面,拜登政府值得稱讚——並且特朗普政府應該保留——與關鍵盟友,如日本和荷蘭,限制向中國實體出口最先進的半導體製造設備(SME),尤其是極紫外線(EUV)光刻系統。
雖然中國可能最終會繞過其中一些障礙,但這些工具在短期內仍然是一個重要的瓶頸。利用盟友協調在這一領域是減緩中國在人工智能和半導體進展方面更有效的方法,而不是對晶片出口實施全面限制。它們可以一舉減緩中國更廣泛的半導體和人工智能生態系統的發展。控制釣竿比控制魚要容易得多。
然而,這種戰略也帶來了權衡。限制SME出口會給美國和盟友的工具製造商帶來真正的成本,這強調了擴大可信賴市場的必要性。政策制定者應該優先深化信息和通信技術生產生態系統以及盟友國家的數字經濟,以便西方科技公司能夠在友好國家擴大業務。
這是為什麼2025年1月的AI晶片限制措施如此欠考慮的原因。賭注在於重塑全球經濟競爭環境,以有利於盟友利益——建設一個十年後美國科技公司遠遠不依賴中國的世界,因為世界各地的數字基礎設施都植根於非洲、歐洲、東南亞和美洲的可信市場。
如果美國希望在人工智能和半導體領域保持長期的領導地位,那麼它應該制定一個明確且可持續的政策,保護國家安全,同時不扼殺創新或孤立美國公司與全球經濟。這種努力不能僅靠美國單獨進行;它應該讓盟友參與其中,並為他們帶來好處。如果不進行這種修正,美國不僅有可能破壞自己未來幾年的技術優勢,還有可能增強中國的技術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