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邦人工智能政策出台,學校和大學準備好了嗎?
人工智能(AI)現已深植美國教育議程。2025年4月23日,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簽署了《推進美國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行政命令》,標誌著聯邦政府在AI素養教育上的重大投資。該命令要求在K-12(幼稚園至高中)課堂中教授AI,撥款支持教師培訓,並鼓勵通過學徒制和全國學生競賽促進公私合作。此外,行政命令還成立了白宮AI教育專責小組,彰顯聯邦政府為下一代在AI主導的世界做好準備的決心。
然而,儘管AI推動的聲音不斷,許多學校和大學仍停留在起步階段,對學生造成的影響日益嚴重。
近期勞動市場數據揭示了這一落差的嚴重性。紐約聯邦儲備銀行指出,應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狀況明顯惡化,失業率高達5.8%,這是異常的高位。哈佛經濟學家大衛·德明(David Deming)表示,傳統由大學畢業生擔任的入門級職位,如閱讀和綜合信息、撰寫報告和數據分析,正正是生成式AI現在能夠取代的工作。
更令人擔憂的是「應屆畢業生失業差距」——即年輕大學畢業生失業率與整體勞動力失業率之間的差距,在2025年初達到四十年來最低點,意味著當今畢業生面對的就業市場相較過去四十年任何時候都更為艱難。這或許是企業用AI工具取代入門職位的早期信號,尤其在法律、諮詢和科技行業尤為明顯。
在此情況下,教育機構對AI整合的反應緩慢令人憂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24年的全球調查顯示,不到10%的教育機構制定了生成式AI的正式政策。在這些機構中,約一半有明確指引,另一半則將決策留給各個部門和教師。近20%的受訪者甚至不清楚是否存在相關政策。這種分散的狀況是錯失了在AI定義我們之前先行定義AI在教育中角色的機會。
高等教育同樣面臨類似困境。根據《Inside Higher Ed》和Generation Lab 2024年學生聲音調查,31%的本科生不清楚何時及如何在課業中使用生成式AI工具如ChatGPT。EDUCAUSE 2025年AI現狀研究顯示,儘管57%的高校將AI視為戰略重點,但不到40%有正式的使用政策,且多數政策僅聚焦於防止抄襲,忽略了課程及社群層面的廣泛影響。
學生使用AI的情況卻近乎普及。英國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2025年學生生成式AI調查發現,92%的學生已在某種程度上使用AI,較2024年的66%大幅提升,其中88%表示曾用AI完成作業。數碼教育委員會的另一調查則顯示,86%的學生已在學習中使用AI。然而,只有36%的學生獲得學校支持以提升AI技能,儘管大多數學生認為這些技能至關重要。
這種教育機構的猶豫與學生的創新形成鮮明對比,正是我設計「AI準備度檢查表」的原因。該檢查表不是強制性方案,而是引導學校在政策治理、教師培訓、學生素養、技術監管和社群信任五大領域進行戰略反思和行動的工具,幫助學校評估現狀並規劃未來。
例如,在政策層面,少有大學超越被動、課堂基礎的規則。相反,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SU)等前瞻性機構已將AI融入教學、研究、輔導及運營。ASU於2024年1月成為首家與OpenAI合作的高等學府,通過其AI創新挑戰賽已啟動超過200個項目,包括一個為心理學學生提供實時指導和反饋的AI導師。ASU校長Michael M. Crow強調:「ASU認識到增強型和人工智能系統將長久存在」,並承諾「直接參與負責任的AI學習技術演進」。
其他學校亦展現遠見。佐治亞理工學院設有Tech AI中心,促進跨學科AI研究與實踐。史丹福大學的人本人工智能研究所則示範了高等教育如何在倫理、政策和跨學科合作中引領AI發展。這些範例凸顯大學在將AI創新與公共利益對齊方面的關鍵角色。
然而,大多數機構在實際操作與理想願景間仍有巨大鴻溝。許多校園連AI決策的監管者是誰、如何審查工具,乃至學生和教師是否有機會超越作弊恐懼,積極參與AI技術,都缺乏清晰答案。
要縮小這個準備度差距,教育機構必須採取多維度策略,從對話開始。教師需要支持學習如何使用AI工具,以及如何引導學生倫理運用。管理者須制定超越執法的政策,反映社群價值。IT團隊要仔細審查供應商合約中隱藏的AI功能,治理領導者則需考慮自主(agentic)AI的決策和人類模擬影響。
最重要的是,這一切必須透明公開。未能有效溝通AI策略的學校,除了面對反彈,更會失去信任。AI準備度檢查表包含問題如:你的機構是否提供通俗易懂的AI政策說明?是否邀請學生及教師提供反饋?領導層是否積極參與相關討論?
這些問題的答案及後續行動,將決定一所學校在AI時代是否具備競爭力。
這是關鍵時刻。麥肯錫公司2025年AI勞動力報告指出,AI技術「已具高度能力且快速進步」,對勞動力準備有深遠影響。研究顯示,71%的員工信任僱主在發展AI時會行事倫理,這個信任度高於他們對大學(67%)、大型科技公司(61%)及初創企業(51%)的信任。這對教育機構提出重大責任,要幫助學生發展技術技能和倫理框架,成為AI驅動職場的領袖。
若高等教育要有意義回應這一時代挑戰,不僅需要政策,更需原則。需要共同願景,定義如何以AI領導,並有勇氣建立支持這一願景的結構。對於即將進入日益自動化職場的學生世代,這是攸關未來的重大課題。
—
評論與啟示
這篇文章深刻揭示了美國教育體系在面對AI浪潮時的機遇與挑戰。聯邦政府雖已推出宏大的政策推動AI教育,但基層學校和大學的回應仍然滯後,形成了明顯的落差。這不僅反映了教育制度自身的變革困難,也凸顯了技術快速演變與教育政策制定及實施之間的時間錯配。
從勞動市場的數據看,AI正在快速取代傳統的入門職位,這對剛畢業的年輕人尤其不利,教育機構若不及早調整課程與教學方式,將使學生面臨更嚴峻的就業競爭。文章中提到的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和史丹福等先行者,提供了可借鑒的範例——將AI融入多個層面,從教學到研究再到校園運營,並且強調負責任的技術發展。
然而,AI教育的推進不應僅是技術培訓,更需要倫理思考、政策制定和社群參與。透明和開放的溝通策略,不僅能增強信任,也是鼓勵師生積極參與、共同塑造AI未來的關鍵。這提醒我們,教育機構應該跳出傳統的規章制度框框,建立更靈活、多元且具前瞻性的AI治理架構。
對香港及其他地區來說,這篇報導值得深思。AI技術一日千里,教育政策和實踐必須同步跟上。否則,學生將陷入「技能過時」的困境,影響未來發展。政府和教育部門需要借鑒美國經驗,主動制定具體可行的AI教育策略,推動教師專業發展,並建立跨界合作平台,為學生打造全面的AI素養。
總結而言,AI教育的推進是個系統工程,涉及技術、倫理、政策與文化多維度的協作。唯有如此,教育才能真正為未來職場培養具備競爭力且有道德責任感的新一代領袖。
以上文章由特價GPT API KEY所翻譯及撰寫。而圖片則由FLUX根據內容自動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