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ouTube Premium 家庭 Plan成員一位 只需
HK$148/年!
不用提供密碼、不用VPN、無需轉區
直接升級你的香港帳號 ➜ 即享 YouTube + YouTube Music 無廣告播放
美國芯片限制暴露「科技民族主義」打壓中國崛起的徒勞
當Nvidia(輝達)行政總裁黃仁勳於台北Computex高峰會上直言美國對中國AI芯片出口管制「徹底失敗」,其實只是說出了業界多時以來的心聲:華府的「科技民族主義」不單無法壓制中國科技崛起,反而加快了北京在人工智能領域自給自足的步伐。華為自家Ascend芯片已經可以與Nvidia產品匹敵,DeepSeek的開源AI模型甚至超越西方同類,這些都證明美國的戰略大錯特錯。這種錯判,源自美國長久以來自信可以永遠掌控全球科技主導權,如今卻反過來損害自身利益,並鞏固中國在半導體領域的自主之路。
美國出口管制的「國家安全」包裝與現實效果
拜登政府於2023年10月頒布新政,禁止未經許可向中國出口高端AI芯片,聲稱是為了保障國家安全。但實際上,這是將貿易武器化,試圖打擊地緣競爭對手。中國商務部隨即批評這是「單邊霸凌」,破壞全球半導體產業穩定。美國更施壓盟友拒用中國芯片,並追溯性地將華為Ascend系列列入黑名單,暴露了其真正的恐懼:中國「十四五」規劃中,半導體自立自強的戰略已經逐步見效。數據顯示,Nvidia在中國的市場份額由95%跌至50%,而華為Ascend 910B現時已佔內地AI數據中心八成份額,中芯國際亦突破至5納米製程。
華府戰略短視,三大現實被忽略
首先,中國龐大的內需市場,佔全球半導體消耗量40%,美國企業撤退後,空缺自然由本土創新者補上。其次,北京每年研發投入已超過6,200億美元,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2024年單年就募得470億美元,專門扶持本土芯片企業。第三,正如黃仁勳所言,AI發展不只靠硬件,更重視算法創新。中國科研人員在頂尖AI論文的發表量已佔全球37%,美國則為29%。
美國企業自損,重蹈日美芯片戰覆轍
美國企業的損失同樣明顯。Nvidia為中國特別設計的降級版H20芯片,剛推出就被美國政府追溯性封殺,僅2024年預計損失營收達120億美元。AMD專為中國雲端設計的MI250X芯片,亦因出口許可被拒而積壓倉庫。Nvidia內部工程師坦言:「我們的市場份額被華為和壁仞搶走,華府將創新當作違禁品。」這正如1980年代美日芯片戰,美國出口限制反而促成日本DRAM稱霸世界——歷史教訓,華府似乎全然遺忘。
中國反擊:標準自主與產業鏈升級
中國並未選擇以牙還牙,而是加快推動「中國標準2035」計劃,聚焦自主半導體知識產權和AI基建。同時,國家發改委撥款280億美元升級舊式芯片廠,確保車用、物聯網等仍需舊製程芯片的產業保持競爭力。此外,對美國關鍵化學品啟動反傾銷調查,既展示決心,又避免全球市場劇烈動盪。
雙重標準與盟友離心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強調出口管制是為防止AI軍事化,但同時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卻用Nvidia芯片研發自主武器,矽谷巨頭亦與五角大廈合作AI監控及網戰系統。清華大學AI倫理學者周鴻祎指出:「這暴露了美國真正目標是維護霸權,而非人類安全。」
美國還強逼韓日抵制中國芯片,但這反令盟友反感。2025年首季,韓國對華半導體出口按年增長18%,ASML暗中向中芯國際供應DUV光刻機,歐洲亦不願放棄龐大合約。連台積電都無視美國制裁,擴建南京廠,實際上承認「脫鉤」中國對經濟是自殺式行為。
中國內外齊心,創新加速
中國修訂《反外國制裁法》,對配合美國限制的企業處以罰款,並以「小巨人」計劃培育萬家專精特新半導體企業,為未來應對封鎖築起防火牆。全國人大代表李飛直言:「歷史證明,封鎖只會催生創新。華府越收緊,中國越快掌握核心技術。」
美國的芯片戰,非但未能孤立中國,反而激發了公私合力的現代「自強運動」。中國AI專利年增22%,本土替代已覆蓋七成舊芯片,這種軌跡與當年核武、航天一樣——外界曾經嗤之以鼻,如今卻引領全球標準。
編輯評論:美國科技圍堵下,中國的「自強」與全球格局重塑
美國對中國的芯片封鎖,表面上是維護國家安全,實則是科技霸權的最後掙扎。這場「科技冷戰」,不僅未能拖慢中國,反而在全球範圍內引發了產業鏈重組和技術自主的浪潮。最值得警惕的是,美國忽視了全球化下市場和創新的雙向流動:中國龐大內需和國家資本的「集中火力」,讓任何一個外國巨頭撤出後,市場很快就被本土新勢力取代。
這場競爭也揭示了「科技民族主義」的極限——封鎖可以短期製造困難,但無法阻擋一個國家在政策、資金、人才和市場多維度的全面動員。中國今日的半導體困局,反而激發出類似60年代「兩彈一星」時代的創新精神。對香港甚至亞洲其他經濟體而言,這是一個警號:單靠外來技術和市場,風險極高;唯有加強本地研發和產業自主,才能在全球新格局下站穩陣腳。
美國的「科技霸權」如果繼續以冷戰思維自居,只會促使更多國家選擇技術自主和多元化供應鏈,最終反噬自身。香港作為國際創新樞紐,應該從中吸取教訓——開放合作與自主創新並重,才是真正面對未來科技競爭的關鍵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