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GDP負增長震撼市場:全球經濟與企業前景面臨新挑戰
前言:企業領袖的新難題
星期五早上,來自孟買的財經記者Govindraj Ethiraj帶來一個全球商界都在關注的訊息:美國經濟出現負增長,市場動盪不安,這對企業領袖、創業家甚至整個產業都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曾任GE行政總裁的Jeff Immelt曾說,CEO的職責不是預測國家政策走向,而是要適應和應對變化。這句話在當下尤其貼切。以往企業只需專注於市場競爭與內部管理,現在卻多了兩個主導因素:關稅和人工智能(AI)。
關稅與AI:兩大變數主導商業格局
首先,關稅政策的突變令企業難以預測未來業績。無論是汽車巨頭還是科技企業,越來越多公司(如Mercedes-Benz、Stellantis、General Motors、Delta Airlines、Snapchat、American Airlines等)都表示無法為未來業績作出指引——這在過去是分析師和投資者極為重視的資訊。
其次,AI的崛起正以驚人速度重塑企業運作。微軟CEO納德拉透露,現時公司近三成程式碼已由AI生成。印度IT巨頭HCL Infotech的CEO也指出,行業正從「投入為本」轉向「成果為本」,即人力與收入增長不再直接掛鈎。無論是藥企、消費品公司還是傳統行業,AI正推動效率大幅提升。例如,鹿特丹港口利用AI軟件追蹤船隻、排放及預計到港時間,Shell更因此減少了20%的閒置時間。
外部風險升溫:關稅成企業最大不確定因素
相對於AI,企業還能主動應對,但面對突如其來的關稅,無論大小企業都顯得束手無策。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一出,市場每逢有微小讓步就鬆一口氣,卻始終無法消除對未來的憂慮。
印度廠商因美國給予90日關稅緩衝而稍感寬慰,並認為印度面對的關稅壓力較中國、越南低,或能借機擴大對美出口。不過,印度雖以內需為主,較能抵禦外部衝擊,但企業是否還能期待「回復正常」?現實是,AI和關稅正在共同塑造一個「沒有正常」的新時代,市場穩定性不再有保證,政治變局可能令經濟敵友一夜易位。
產業轉型與本地化成新趨勢
在全球保護主義升溫下,企業是否必須考慮本地製造、貼近市場?這在各地是否皆行得通?中國現時面對近乎貿易禁運的關稅壓力,出口導向產業的經濟合理性正受到挑戰。這正是許多CEO和創業家要面對的抉擇——有些產業(如玩具製造)或許已無法持續。
印度Adani集團最近暫停與以色列Tauer Semiconductor的100億美元晶片計劃,主因之一是市場需求不明朗,尤其是出口市場。另一家印度軟件公司Zoho亦因缺乏合適技術夥伴,停止了7億美元的晶片製造擴展計劃。大型企業過去在紡織等產業亦面臨類似選擇,要麼退出、要麼轉型升級。
市場最新動態:美國GDP負增長、印度GST創新高
印度股市周三表現平穩,主要指數小幅波動,投資者多持觀望態度。黃金價格因貿易緊張緩和及美元走強而下跌。美國經濟今年首季出現0.3%負增長,這是自2022年以來首見,遠遜於市場預期的0.4%增長。
印度4月商品及服務稅(GST)收入創歷史新高,按年增長12.5%,達237,000億盧比。汽車銷量則顯疲弱,主要車企大多錄得下跌,僅Mahindra and Mahindra憑SUV新車逆勢上升。
油價下滑與航空業新挑戰
油價跌至每桶60美元以下,主因沙特表明可增產,加上美國經濟收縮。OPEC+部分成員建議加快增產步伐,市場普遍擔憂貿易戰將拖累全球經濟增長。對印度等進口國而言,油價下跌是好消息,但巴基斯坦關閉領空令印度航空公司成本大增,Air India預計一年內額外支出可達6億美元。
美國公司債券市場受壓
隨著貿易戰升級,歐洲及亞洲資金減少投資美國企業債,外國投資者已成為美國公司債的淨賣家。若美國本土資金未能填補空缺,企業融資成本勢必上升。業界普遍認為,未來數月市場將繼續消化這一波不確定性帶來的衝擊。
Adani與Zoho暫停晶片計劃,AI競賽中中國未落後
Adani集團暫停與以色列Tava的晶片項目,主因為需求不明朗及戰略評估。Zoho亦因找不到合適技術夥伴而放棄相關計劃。值得注意的是,NVIDIA CEO黃仁勳公開表示,中國在AI領域並不落後,美國對華晶片出口限制可能反而削弱自身技術領先地位。
編輯觀點:全球經濟「新常態」下的啟示
這次美國GDP負增長,不僅是數字上的衝擊,更揭示了全球經濟正步入一個「不確定才是唯一確定」的新時代。AI與貿易保護主義雙重夾擊,令企業必須重新審視自身定位。以往「全球分工、規模生產」的黃金時代,正被「本地化、靈活變陣」的新邏輯所取代。
香港和亞洲企業應從這波變局中汲取三大啟示:
1. **未來不再有「正常」**:企業不能再寄望於政策回歸穩定,必須建立快速應變、隨機應變的能力。
2. **科技與政策雙重風險管理**:AI帶來效率,但同時政策風險已成為商業最大變數,兩者缺一不可。
3. **產業選擇與本地化戰略**:面對全球分工碎片化,選擇哪些產業堅持、哪些產業放棄,將成為企業生死攸關的決策。
最後,無論是中小企還是大型集團,面對這場全球經濟「新常態」,唯一不變的是變。企業要在亂世中生存,適應力、創新力和前瞻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