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高法院批准特朗普政府恢復將移民遣返至非原籍國家 無需提供受害風險申述機會
路透社報道,美國最高法院於周一裁定,允許特朗普政府繼續將移民遣返至除其原籍國以外的第三國家,而無需讓他們有機會陳述在新目的地可能面對的傷害風險,為特朗普在大規模遣返政策上再添一勝。
最高法院取消了此前波士頓地區聯邦法官布萊恩·墨菲(Brian Murphy)於4月18日頒布的司法命令。該命令要求政府在遣返移民至所謂的「第三國家」前,必須給予他們「有意義的機會」向官員表明自己可能面臨酷刑等風險,該命令當時是為了在相關法律挑戰未決期間保護移民權益。
這項臨時命令沒有署名,也未附帶理由,這是最高法院在處理緊急申請時的常見做法。
不過,持不同意見的索尼婭·索托馬約爾大法官(Sonia Sotomayor)及另外兩名自由派大法官對多數派決定提出激烈批評,指這是對法院裁量權的「嚴重濫用」。
索托馬約爾寫道:「顯然,法院寧願接受數千人在遙遠地區遭受暴力的事實,也不願接受地方法院在命令政府提供通知和程序方面可能超越了其補救權限的遙遠可能性。這種裁量權的行使既不可理解亦不可原諒。」
今年2月,國土安全部加快了將移民遣返至第三國的步伐後,移民權益團體代表一批移民提出集體訴訟,試圖阻止政府在未通知及未給予申訴機會的情況下將他們遣返。
5月21日,墨菲法官判定政府違反其命令,因試圖遣返一批移民至政治局勢不穩的南蘇丹。美國國務院曾警告,該國因犯罪、綁架和武裝衝突而不宜旅行。
墨菲法官的介入令美國政府將這批移民暫時安置在吉布提的一個軍事基地,後來美方表示其中一名緬甸移民將被遣返至其原籍國。其他乘客中,有一人來自南蘇丹,其餘分別來自古巴、墨西哥、寮國和越南。
路透社亦報導,有官員曾考慮將移民遣返至政治動盪的利比亞,儘管美國曾譴責該國對被拘留者的嚴酷對待。墨菲法官明確表示,未提供申訴機會的遣返行動將違反其命令。
白宮在聲明中稱墨菲法官為「極左派激進法官」,這是白宮一貫對阻撓特朗普政策的法官的抨擊手法。
特朗普政府於5月27日向最高法院緊急申請時稱,所有被遣返至南蘇丹的移民均在美國犯下「骇人聽聞的罪行」,包括謀殺、縱火和武裝搶劫。
案件湧現 最高法院成為移民政策爭議焦點
這宗糾紛是特朗普自1月重新上任以來,涉及其多項移民政策的眾多法律挑戰案之一,這些案件均已提交至最高法院審理。
5月,最高法院允許特朗普終止多項人道主義計劃,該計劃曾使數十萬移民得以暫時在美國生活和工作。但4月時,法院又指責政府對部分移民的處理未符合憲法保障的正當程序要求。
所謂正當程序,通常要求政府在採取不利行動前,必須提供通知及聽證機會。
3月,政府發布指引,若第三國外交上作出可信保證不會迫害或酷刑移民,則可「無需進一步程序」將移民遣返該國。若無此保證,且移民表達對遣返國的恐懼,美方會評估迫害或酷刑的可能性,並可能將個案轉交移民法庭。
墨菲法官認為,政府「在未提供通知和有意義的恐懼陳述機會下執行第三國遣返」,可能違反憲法對正當程序的要求。他強調,最高法院、國會、常識及「基本人道」均要求移民享有充分的正當程序。
5月16日,美國第一巡迴上訴法院拒絕暫停墨菲法官的判決。
在涉及遣返南蘇丹航班的命令中,墨菲法官還明確指出,非公民必須至少獲得10天時間提出安全威脅的申訴。
政府則向最高法院表示,其第三國遣返政策符合法定正當程序,且對於遣返犯罪移民至其原籍國以外的地區至關重要,因為原籍國往往不願接收這些人。
評論:正當程序與人權保障的持續拉鋸
這宗案件凸顯了美國政府在移民政策上與司法機構的持續角力,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推行嚴厲遣返措施的大背景下。最高法院的裁決,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聯邦最高司法機關對行政權力的寬容態度,尤其是在國家安全和移民執法問題上。
然而,這種裁決也引發了對移民基本人權保障的嚴重關注。移民被遣返至政治不穩定或人權狀況惡劣的第三國家,卻無法充分表達自身恐懼或申訴,極有可能導致他們遭受酷刑、暴力或其他嚴重侵害。正如索托馬約爾大法官所言,法院似乎更願意接受「數千人遭受暴力」的風險,而非尊重地方法院對於程序正義的判斷,這種取態令人質疑司法的獨立性與人權優先的堅持。
同時,政府將犯罪記錄作為遣返第三國的理由,雖有其合理性,但未能提供足夠的程序保障,容易導致濫用權力或誤判。這反映出美國移民政策中安全與人權的矛盾,亦是全球多國面對的共同挑戰。
對香港及全球讀者而言,這一事件提醒我們,在移民及庇護政策上,如何平衡國家安全與人權保障,是一條需要審慎行走的細線。法院的判決雖有其法律依據,但同時也揭示了政策執行背後的人道議題,值得社會各界持續關注與討論。
以上文章由特價GPT API KEY所翻譯及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