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美國禁令難阻半導體格局大變 政策如何重塑全球晶片產業?
隨住美中科技戰持續升溫,半導體行業已成為地緣政治角力的最前線。美國最新一輪出口限制,連Nvidia(輝達)曾經設計用來規避禁令的H20晶片都禁止出口中國,令外界質疑全球晶片設計、創新及市場准入的未來會如何發展。
為咗釐清這個快速變化的格局,密歇根大學計算機科學及工程教授Valeria Bertacco分享咗佢嘅見解。Bertacco同時係多間國際半導體巨頭支持嘅「Applications Driving Architectures Research Center」主任,長期研究電腦架構與半導體設計。
以下係Bertacco對美國政策如何重塑全球半導體產業,以及對創新、能源效益同Nvidia等企業未來影響嘅分析:
美國對中國科技政策愈趨嚴厲,Nvidia H20晶片都被禁,反映咗咩政策趨勢?
美國政府對中國嘅態度愈來愈強硬,對本身全球化程度極高嘅半導體行業帶嚟重大挑戰。疫情期間供應鏈大亂,大家都體會過半導體產業有幾依賴國際合作。
好多科技公司而家都要努力適應政策變化,一方面遵守美國法規,一方面盡量減少全球市場損失。
Nvidia CEO黃仁勳話「堅定服務中國市場」,但喺禁令加劇下,仲有咩可能性?會唔會有另一款H20變種?
到目前為止,被限制出口嘅主要係最高端AI晶片,佔整個AI硬件市場只係細小一部分。中低端硬件同邊緣AI裝置仍然可以供應,呢啲市場對美國大公司同初創都好重要。
AI硬件最大挑戰之一係運算效能同能源供應。現時預計,到本世紀末AI運算耗電量會佔全球能源21%。限制高端AI硬件出口,反而迫使業界提升AI效率。例如DeepSeek嘅大型語言模型(LLM),就用遠少於傳統資源達到高水平表現,證明逆境都可以催生創新。
如果Nvidia、AMD長期失去中國市場,佢哋仲可以維持創新優勢嗎?收入、規模、客戶多樣性減少會點影響研發?
如果失去中國等大市場,直接影響公司研發資金,創新能力自然受壓。美國政府可以透過AI科研計劃補貼,減輕部分損失。但另一個隱憂係,全球學生過去一直嚮往美國大學,畢業後投身美國科技行業,推動創新。如果政策令這種人才流動受阻,美國半導體同軟件產業領先地位都會動搖。
禁令會唔會迫Nvidia等公司將部分業務、創新基地遷往海外?
未來唔排除有呢個可能,雖然暫時未見明顯跡象。不過政策一旦改變,產業調整會係漸進式,而且要逆轉就更困難。
中國科技巨頭如阿里巴巴、騰訊、字節跳動、DeepSeek會點?持續晶片短缺會唔會拖慢創新?
短期內肯定會受影響,但長遠可能激發新思路。當高端AI晶片唔再唾手可得,業界反而會諗其他方法。例如DeepSeek證明大型語言模型訓練可以用遠少資源完成,如果無禁令,呢類創新未必會出現。
中國本土晶片如華為、寒武紀,能否追上國內AI需求?
中國政府有能力加大半導體投資,加快自給自足,目標係成為全球領導者。美國政策反而加速中國自主創新,推動產業升級。
Nvidia依家喺美國本土(如TSMC亞利桑那廠、德州超級電腦)生產晶片,會點改變全球AI供應鏈?對台灣戰略地位有冇影響?
TSMC、Intel、Micron、Samsung等公司加大美國本土產能,令美國供應鏈更有韌性,係CHIPS法案帶動下嘅成果。不過,全球對晶片需求遠超供應,短期內唔會削弱台灣新竹同台灣喺全球半導體嘅關鍵角色。
編輯評論:半導體新冷戰下的香港啟示
今次訪問揭示咗一個殘酷現實:美國禁令雖然針對中國,但其實全球半導體生態鏈已經高度互相依賴,一方動搖,另一方必然受影響。Nvidia等巨頭短期內或可以靠中低端產品維持業務,但長遠失去中國市場,對研發、人才吸納同產業創新都係沉重打擊。
有趣嘅係,禁令反而變相成為中國科技自主加速器。正如DeepSeek案例所示,資源受限下反而逼出新路徑。這種「被逼創新」值得香港科技界深思——當外部環境唔再友善,點樣喺有限資源下發揮最大效益,可能係未來唯一出路。
另一方面,美國重建本土產能,台灣地位未必即時動搖,但長遠會唔會出現「雙中心」甚至「多中心」新格局?對香港來講,如何喺中美科技冷戰之間尋找定位、發揮橋樑作用,將會係決定未來十年成敗嘅關鍵。
總結而言,半導體戰爭不單係技術、資金、人才之爭,更係制度、政策、國際關係大博弈。香港要保持競爭力,必須打破傳統思維,積極擁抱多元合作同逆境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