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擬限制AI晶片出口馬來西亞及泰國 防止間接流入中國
美國政府正考慮加強對AI晶片出口的限制,針對馬來西亞及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目的是防止這些高端晶片最終流入中國市場。這項措施涵蓋包括Nvidia(輝達)在內的美國先進AI處理器生產商。
美國加強打擊「曲線救國」 Nvidia成焦點
根據報道,美國商務部正草擬新規則,直接針對馬來西亞及泰國的AI晶片出口。由於中國已被禁止直接購買Nvidia等美國先進AI處理器,美國擔心中國企業會透過這兩個國家的中介商或第三方取得相關技術和產品。
據悉,這規則仍在討論階段,未來可能有所修改。美方官員計劃,除了對馬來西亞及泰國收緊出口限制,亦會正式撤回過往被盟友及科技企業(包括Nvidia)反對的全球AI擴散規則(AI diffusion rule)。這項新規則,被視為前總統特朗普承諾徹底改革前任AI政策的第一步,但現階段仍未有全面替代方案,亦未能解答美國晶片在海外數據中心的安全使用條件等問題。
美國商務部、Nvidia、泰國及馬來西亞政府,暫時均未有回應查詢。
美國擔心高端AI晶片「出口即失控」
美國近年一直在煩惱,究竟應該容許哪些國家進口美國AI晶片,以及應該設立甚麼條件。主要憂慮是,這些半導體一旦離開美國及其盟國,便有機會最終流入中國,或者透過海外數據中心遙距支援中國的AI企業。
這次行動,屬於美國更大規模保護本土科技及知識產權的戰略一部分,目的在於防止技術被濫用或成為競爭對手的資源。
編輯評論:AI冷戰下的「科技封鎖」新局面
美國這次針對馬來西亞及泰國的AI晶片出口管制,表面上是補漏,防止中國透過第三地繞道取得先進科技,但其實反映出一個更深層次的國際科技競賽格局。隨著AI技術成為全球競爭的核心資產,晶片已不再單純是商品,而是國家安全、產業升級甚至地緣政治的「籌碼」。
值得關注的是,這種「科技封鎖」策略,短期內或可減慢中國AI產業的發展速度,但長遠來看,亦可能刺激中國加速自主研發,甚至促使東南亞國家在中美之間尋找更大自主權。美國的「出口即失控」焦慮,正反映出全球供應鏈日益複雜,單靠一紙禁令,未必能完全阻擋技術擴散。
另一方面,這種政策亦可能對全球AI創新產生「寒蟬效應」,令開放合作氣氛進一步收窄。對於香港或亞洲其他地區的創科企業來說,未來如何在中美之間平衡技術流通與合規風險,將成為一項愈來愈困難的課題。
總結而言,這場AI冷戰只會愈演愈烈,馬來西亞、泰國等新興市場或會成為新一輪科技角力的「戰場」。但最終,誰能建立真正自主、可持續的創新生態圈,才是決勝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