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宮確認對部分中國進口貨加徵245%關稅 並非筆誤
美國對部分中國進口貨徵收245%關稅,並非偶然出錯,而是白宮經過深思熟慮的決定。上星期,特朗普政府已經將多項中國商品的關稅提升至145%。到了本週二,白宮發佈的事實說明文件進一步澄清,部分貨品的總關稅實際上高達245%。
據政府官員向媒體透露,這個數字絕非手滑輸錯。對於某些類型的中國貨品,245%就是實際徵收的稅率。這種徵稅力度,某程度上已經等同於貿易禁運——因為這麼高的成本,要麼蠶食了所有利潤,要麼就會轉嫁到買家身上,令美國消費者減少訂購。
這245%關稅是多重徵稅疊加的結果,包括因應芬太尼危機而設的關稅、根據1974年美國貿易法301條款針對「不公平貿易行為」的關稅,以及所謂的「對等」關稅。根據白宮的說法,「中國因其報復性行動,面臨高達245%的美國進口關稅,包括125%的對等關稅、20%因應芬太尼危機的關稅,以及針對特定貨品、介乎7.5%至100%的301條款關稅。」
中國方面亦未有示弱,反而將美國進口貨的關稅提高至125%,並明言再高都「無實際經濟意義」,等同禁運。同時,中國亦對美國科技及國防產業極為依賴的稀土金屬實施出口限制,近日甚至全球凍結出口。
香港郵政今日亦宣佈,因美國政府取消了對低於800美元小型包裹的「免稅門檻」(de minimis),將暫停寄件到美國。香港政府批評美方「蠻橫無理、濫用關稅,進行霸凌行為」。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約4400億美元貨品,出口到中國則只有約1400億美元。
稀土關稅迫在眉睫?
與事實說明文件一同發佈的行政命令,指示商務部調查依賴外國(尤其是中國)供應稀土金屬是否構成國家安全威脅。行政命令引用1962年貿易擴展法第232條賦予總統的權力,要求商務部長Lutnick調查中國等國是否透過「操控價格、產能過剩、任意出口限制及壟斷供應鏈」來影響全球稀土市場,並研究如何令美國供應鏈更穩定。
事實上,特朗普早前就曾下令調查外國半導體對美國國安的潛在威脅,而今次行政命令亦首次明確提出向稀土進口加徵關稅的可能性。
如早前分析所言,美國在稀土供應上早已處於劣勢,中國在開採及加工上擁有壟斷地位。現時美國若向稀土加徵關稅,反而可能進一步惡化自身困局。
不過,這場調查亦可能為特朗普政府覬覦格陵蘭鋪路——因為格陵蘭冰川下蘊藏大量稀土。行政命令明確要求商務部長提出「任何可行的額外措施」以降低美國國安風險及建立本土供應鏈。
在稀土成為戰略物資、中美裂痕日深、更多關稅即將出台之際,解決這場困局的出路只會越來越少。
編輯評論:極端關稅與全球供應鏈的「新常態」
美中貿易戰已經從「你加我加」的稅率競賽,發展成為一場全面的經濟冷戰。245%這個數字,不僅僅是懲罰性關稅,更是赤裸裸的經濟封鎖。這種做法對美國本土企業和消費者的衝擊遠比對中國企業更直接——畢竟,成本最終還是轉嫁到美國消費者身上。
另一方面,中國對美國的反制亦非虛張聲勢。當稀土出口限制真正落實,美國科技、軍工等高端產業將會面臨無可替代的原材料短缺,這種「雙輸」局面,正正反映出全球供應鏈高度互依的現實。
值得香港讀者深思的是,香港郵政暫停美國寄件,反映中美經濟戰火已經波及到普通市民日常生活。這種「大國角力」下的邊緣地帶,既無法左右大局,又必須承受制度外溢的後果。
美國想藉由高關稅、出口管制、行政命令來重塑全球產業鏈,但現實是,無論是稀土還是半導體,現有的產業結構和技術積澱,非一朝一夕可以取代。特朗普政府這種極端政策,短期內或許能製造談判籌碼,但長遠來看,只會加劇全球市場的不確定性,甚至引發新一輪科技冷戰。
最後,這場關稅大戰最終會否逼使美國「搶奪」格陵蘭等地的資源?還是會令全球產業鏈進一步碎片化?香港、中國、甚至全球經濟體都將被迫適應這個「新常態」,而這種不穩定,或許才是未來十年最值得警惕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