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取消晶片出口限制 短期內難助以色列突破困局
美國商務部上周宣布,拜登政府末期所頒布的微晶片出口新規已被撤銷。這對全球超過150個國家來說無疑是好消息,包括以色列在內。這次政策轉向,源於一場罕見的壓力聯盟——晶片巨頭Nvidia與沙特阿拉伯、阿聯酋等特朗普政府重點關注的國家,聯手發力。這些國家原本因新規而感到受歧視,即使與美國關係密切,亦未能倖免。
沙特阿拉伯正計劃投資50億美元,建設一座AI伺服器農場,總輸出達1.5吉瓦,對進口高效能圖像處理器(GPU)有迫切戰略需求。美沙貿易協議一旦簽署,或可解決相關進口障礙。根據彭博報道,阿聯酋方面亦已獲特朗普政府承諾放寬限制,預計將與美方展開談判,爭取晶片進口。
特朗普政府對沙特及阿聯酋的敏感度,或與兩國在日本軟銀的巨額投資有關。軟銀正與特朗普、甲骨文創辦人Larry Ellison及OpenAI行政總裁Sam Altman合作,計劃於美國興建AI伺服器農場。Ellison同時亦會受惠於對馬來西亞出口限制的暫時解除,因甲骨文打算在當地投資65億美元興建大型伺服器中心。
盟友亦受波及
拜登政府的AI擴散法案早於特朗普加徵貿易關稅前出台,兩者本無直接關聯。根據今年一月中頒布的新規,全球被劃分為三個層級。最低層包括中國、俄羅斯、敍利亞、北韓及蘇丹,幾乎全面禁止美國GPU出口。最高層則有英國、法國、加拿大、日本、澳洲等18國,完全豁免。中間層則涵蓋約150國,包括印度、阿聯酋、沙特、新加坡、波蘭、瑞士及以色列等。這些國家共通點是對中國出口缺乏監管,且容許中國投資關鍵基建。
根據原有規定,Nvidia三年內(2025至2028)只能向以色列出口最多五萬顆GPU。美國半導體企業需嚴格計算各國間GPU轉移數量,避免違規,例如「通用認證終端用戶」的AI運算力,不得有超過7%安裝於非頂級國家。如果新規如期於5月15日生效,Amazon或Microsoft等企業將難以在以色列等中階國家大規模興建AI伺服器農場,發展AI產業將受嚴重拖累。
上周,彭博報道特朗普有意取消這些限制,並以雙邊協議取而代之,使其與新關稅政策接軌。美國商務部隨即發聲明,指「拜登AI新規過於複雜、官僚,阻礙美國創新。我們將以更簡單規則取代,釋放美國創新動能,確保AI領導地位。」
以色列被排在優先名單之末
沙特將因特朗普總統本周訪問而受惠,可直接談判貿易協議,恢復GPU進口。但以色列則被美國政府視為次要,排在優先名單之末。一名與美方接觸的高層透露:「美國現時專注於中國,對以色列談判興趣不大。」另一消息人士指,關稅及晶片出口談判主要由美國貿易代表Jamieson Greer負責,現時有百多國家與以色列競爭爭取直接貿易協議,根據彭博報道,以色列排名靠後。
為爭取放寬GPU進口,以色列正與美方商討加強對軍民兩用產品出口管制。以色列願意妥協,甚至希望在正式貿易協議外,盡快就此議題達成共識,但美方步伐緩慢。美國要求,以色列經濟及貿易部、國防部現時監管出口產品清單,需擴展至科技企業,以防止產品流向中國。
現時清單僅包括國防及金融科技服務。美國亦要求財政部加強外國投資監管,尤其是中國對民用企業的投資。此外,過往談判由以色列國家安全委員會牽頭,現時則由國安會、財政部及經濟貿易部各自為政,缺乏統一對口。以色列希望藉擴大出口管制,換取與美國在科技及國安領域的戰略夥伴關係進一步深化。
編輯評論:美國科技霸權下的以色列尷尬
特朗普政府取消拜登時期的晶片出口限制,看似對全球AI生態帶來一絲曙光,但事實上,這只是將問題推向了雙邊談判的泥沼。沙特、阿聯酋因資金與地緣政治價值而優先受惠,反觀以色列這個美國長期盟友,卻被冷落在外。這種「現實主義」的外交取態,反映美國在國際科技產業競爭下,已不再單純以意識形態或傳統盟友為行事準則,而是「誰能為我帶來最大利益,誰就優先」。
對以色列來說,這是一個警號。它一方面依賴美國高端科技供應,另一方面又要在中美科技冷戰下,平衡自身利益與國家安全。美國要求以色列擴大對科技產品出口及外資監管,實質是要以色列「選邊站隊」,進一步壓縮與中國的經濟聯繫。
這種做法,短期內或可保障美國AI領先地位,但長遠來看,全球科技產業鏈將更加碎片化。對以色列這類創新型經濟體而言,若無法及時打通高端晶片供應鏈,勢必影響其AI產業發展,甚至波及國防科技自主。
值得反思的是,當全球科技規則愈趨「美國本位」,其他國家如何在強權博弈下,維護自身產業安全與發展空間?以色列的困局,亦許正是香港、台灣、新加坡等地未來必須思考的「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