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ouTube Premium 家庭 Plan成員一位 只需
HK$148/年!
不用提供密碼、不用VPN、無需轉區
直接升級你的香港帳號 ➜ 即享 YouTube + YouTube Music 無廣告播放
中美貿易談判:美國十年封鎖中國科技崛起的攻防戰
過去十年,美國一直以出口管制作為阻撓中國獲取及發展尖端科技的核心手段,尤其針對具軍事用途的先進半導體及人工智能。這種長期策略已成為中美經濟關係的主軸,歷屆美國政府都不斷完善及加強相關措施。
本周,中美高層官員於倫敦會面,試圖處理日益增長的貿易糾紛。正如外界所料,出口管制成為重點議題之一。
美國貿易代表Jamieson Greer於週二表示:「我與中國談判八年,從未遇過一次會議不談出口管制。」雖然目前尚未清楚美方是否為中國在稀土金屬出口限制上作出某種讓步(這些礦物對高科技製造至關重要),但美國出口管制的根本架構並無改變。
特朗普首任期如何將科技出口管制武器化
特朗普於首個總統任期內,正式將出口管制變成對華貿易政策的核心武器。他聲稱中國多年來一直利用美國,於2018年起對太陽能板起手,逐步擴展至飛機、汽車等多個領域徵收高額關稅。
同年,特朗普政府首次大規模動用出口管制,禁止美國企業向中國電子巨頭中興(ZTE)供應零件,理由是國家安全。這一舉措其實早於奧巴馬時代已有先例。雖然特朗普之後以中興繳交10億美元罰款為條件撤銷禁令,但這已成為科技貿易執法的轉捩點。
一年後,華為被列入黑名單,美國企業被禁止向這家中國電訊龍頭供應關鍵零件,全球科技供應鏈為之震盪。離任前,特朗普還談妥中國承諾購買價值2,0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但據後來報導,中方大致未有履行承諾。
拜登將打擊目標由企業擴展至整個產業
拜登上任後並無放棄特朗普的路線,反而進一步擴大。拜登政府不再只針對個別中國企業,而是全面限制中國科技整體崛起。
美國商務部於2022年推出新規,禁止任何利用美國設備或軟件生產的晶片銷往中國。華府亦遊說盟友採取相同立場,當中包括荷蘭ASML——全球唯一生產極紫外光(EUV)光刻機、對尖端晶片製造不可或缺的企業——要求其停止向中國供貨。
拜登的措施,已將美國的國家政策升級為國際聯盟行動。
特朗普二度執政,政策更趨複雜
2025年1月,特朗普重返白宮後,開始調整前朝政策。他首先撤銷了拜登在任最後數周制定,針對先進AI晶片對外分享的規定。雖然新政府表示會推出替代方案,但細節尚未公布。
同時,特朗普政府對美國晶片龍頭Nvidia加強監管。Nvidia早前調整產品規格,避開拜登時代的出口限制,繼續向中國銷售相關晶片。但美國官員於4月對這些晶片加設新發牌要求,Nvidia因此宣佈對滯銷存貨撇帳55億美元。
此外,美國國會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已對Nvidia是否知情下向中國AI初創DeepSeek供應技術展開調查。這反映美國兩黨對限制敏感科技流向中國,甚至亞洲第三方買家,的共識日益強烈。
編輯評論:科技冷戰的深層博弈與「去全球化」的未來
這篇文章梳理了過去十年美國如何將科技出口管制由單點打擊(如華為、中興)升級到產業層面的全面圍堵,並結合國際盟友共同施壓。這種策略下,單靠中國自身的技術追趕,已經變得愈來愈困難。更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與拜登雖然政見南轅北轍,對華科技圍堵卻一脈相承,甚至愈演愈烈,這反映美國朝野對中國科技崛起的焦慮已成共識。
但這種「去全球化」的科技戰略,是否真的能長遠維持美國優勢?還是會催生中國更快自立自強、加速科技自主?事實上,中國正積極推動半導體國產化,並在AI、量子計算等領域尋求突破。美國的封鎖行動短期內或可延緩中國科技發展,但長遠或會令全球科技供應鏈進一步分裂,形成美中各自為政的「雙軌科技世界」。
對於香港、甚至整個亞洲的科技及金融業,這種局勢意味著什麼?一方面,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既要應對美國對敏感科技的審查壓力,同時又要把握中國自主創新帶來的新機遇。如何在美中科技冷戰的夾縫中尋找定位,將成為未來十年最具挑戰性的議題之一。
最後,這場科技冷戰不僅是兩國之間的零和遊戲,更是全球產業鏈、人才流動、創新生態的深層重組。香港、亞洲甚至全球的創科企業,都必須及早規劃「多元供應鏈」和「跨區技術合作」的策略,才能在這場大國科技角力中立於不敗之地。